教学目的: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重点: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文章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全诗按何顺序进行?思考1、梦游缘起2、梦游历程3、梦醒感慨缘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思考: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1、把神山(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以虚衬实,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手法:衬托、对比、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2、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夸张地写它比五岳还挺拔,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如拜倒在它足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表现了什么追求?思考自由自在“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游历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思考在全文起何作用?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思考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昏暗恍惚。险怪奇绝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四短句的形式有何表现力?思考1、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小结: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思考写了什么事?在文中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引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醒悟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一.全诗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二.构思与表现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幻想世界,塑造幻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借幻想的自由自在来唱出现实中的自由。“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此诗乃天宝十三载(754)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是开元五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李白此诗虽因误传噩耗而作,但悲痛之情是真实而且深挚的。全诗沉痛而不呆滞,结句尤其余韵悠长。思考:对这首诗意旨的理解,大概懂吗?思考: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从题目“哭”和诗的内容,特别是诗的后面两句可见出。“明月不归沉碧海”与晁衡有什么关系?比喻晁衡的死。“明月”这意象一般具有什么样的含义?作者用在这里有何用意?比喻晁衡人品的高洁。“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白云会愁吗?白云愁什么?白云愁实际上作者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作者悲痛于晁错的死。书面表述练习:这首诗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请分析它们所写的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抒悲情。“明月不归沉碧海”是写景,写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但它在诗中用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人品这么好的朋友的遇难,表达作者内心多少的痛楚!“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是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这幅画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力量。一、看诗题,找信息:《丁都护歌》——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丁直督护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督护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二、找“境”思“意”: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上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磐石”大且多,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特出“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2、诗中那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解析:纤夫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此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小结: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通过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全诗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赏析】《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会稽一带所作。描写越女美丽的容貌和活泼的姿态。诗的题材和语言受到南朝民歌影响,风格清新活泼。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相关资料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思考:•两首刻画少女形象的手法异同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再读以下李清照的词,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袜铲”,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