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诗歌创作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0、60年代诗歌创作50、60年代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一、50、60年代诗歌队伍构成情况50、60年代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二、50、60年代诗歌的总体特色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叙事诗主要写历史。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菊花石》。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3)一般都是长待,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4)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概括: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50年代写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和抒情诗《望星空》。60年代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形成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创作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四、郭小川的诗歌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诗歌形式多样。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四、郭小川的诗歌《甘蔗林-青纱帐》分析:《甘蔗林-青纱帐》是郭小川写得最为成功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凭借其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甘蔗林与青纱帐。诗人告诉我们,艰苦的战斗岁月虽已逝,但革命精神不能忘却。在诗歌艺术上,诗歌典型体现并发挥了“新词赋体”的优点与特点,还运用了对照、反复等诗歌表现艺术。五、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概括: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五、贺敬之的诗歌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一.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二.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三.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五、贺敬之的诗歌桂林山水歌贺敬之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呵!是梦境呵,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五、贺敬之的诗歌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五、贺敬之的诗歌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五、贺敬之的诗歌分析《桂林山水歌》这首诗“是一篇独具风采的山水歌,也是别出心裁的祖国颂”,诗歌的核心句子就是“指点江山唱祖国”。诗的开篇,描绘歌吟桂林山水之美: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五、贺敬之的诗歌前四节,为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神奇的诗的语言,描绘了挂林山水优美的图景,展示了桂林山水特有的美。接着转入了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刻何处来?”由写景转入抒情,由抒写客观景物为主,转入到以抒发主观心境为主。五、贺敬之的诗歌诗人用极为精练、形象的笔墨,对比地描绘了桂林的过去与现在之后,用“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的诗句,把笔锋一下子转入了全诗的第三部分。因为江山多娇,令人自豪,所以诗人“白发永不生”,“青春永不老”,甚至要到“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歌仙刘三姐的歌是美的,然而,她的歌毕竞属于旧的时代,是反剥削,反压迫,求解放,求幸福的歌。我们的诗人和战士呼唤刘三姐回到人间同唱歌,却有着崭新的时代内容:“指点江山唱祖国”,是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五、贺敬之的诗歌《桂林山水歌》艺术特点:1、联想丰富,自然,奇巧。2、融情入景,借景生情。3、采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一般两行一节,每节一韵。因其节与节之间押韵自由,换韵频繁,就形成了跳荡多变的节奏和轻松活泼的韵律。)加之诗人运用对偶、重叠等艺术手法,使全诗节奏匀称而又变化有致,音凋舒缓而又铿锵悦耳,既具有对称美,又具有回环美。七、闻捷的诗歌闻捷诗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山牧歌》中的抒情组诗《吐鲁番情歌》;一是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吐鲁番情歌》是五十年代别具一格的一组抒情诗,这些诗歌不仅是爱情诗,而且注入了新的生活内容和时代气息,这就是把爱情和创作新生活的劳动联系起来。闻捷的抒情诗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也有着新疆民族的诙谐幽默、乐观明净的特点,民族色彩、地域色彩十分浓烈。八、“文革”潜在诗歌创作“文革”潜在诗歌创作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分散化的秘密写作现象。潜在诗歌摒弃了“代言”的角色,往往采用自我视角,真实抒写自己的生命状态,记录特殊年代的心灵苦难和政治抗议,具有极强的个人化情感体验。穆旦、唐遈、牛汉等老诗人都创作了优秀之作。知青潜在创作最具叛逆和异端色彩。典型代表有食指影响下形成的“白洋淀知青诗歌群落”。九、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节,百万群众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公开祭奠、悼念周总理,标语、挽联、诗歌、传单贴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撒遍天安门广场,这就是“天安门诗歌运动”。这是“文革”结束前的一场政治斗争,意义超越了一般的诗歌事件,作为一种政治言说,它是诗歌参与社会现实斗争传统的回归,也是当代诗歌政治话语的集中爆发。九、天安门诗歌运动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