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历史渊源“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定》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他在1979年提出到二十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温饱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我国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变化表注:1、恩格尔系数高于60%属于贫困;60%--50%属于温饱;50%--40%属于小康;40%--30%属于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2、GDP标准:人均400美圆以下属贫困;400—800美圆属温饱;800—1000美圆属小康;4000美圆左右属富裕。思考:该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市乡村1990750美圆57.5%67.7%2002900美圆39.9%47.8%我国城乡居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已经走了头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材料一:我国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圆,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材料二: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只占全部消费额的约10%;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如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3%。材料三:全国人均GDP超过900美圆,而西部为560美圆;东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86元,西部仅为1482元。上述材料分别表明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有那些特点?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请从哲学角度对十六大报告的上述论断作简要分析。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丰富的旅游资源、牢固的工业基础、繁荣的商贸物流….重庆直辖以来,南岸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的进步。2001年,该区取得了实现GDP61.78亿元,同比增长11%的成绩。该区区委书记谭栖伟说: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为全市人民描绘了“富民兴渝”的蓝图。作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一员,不论就地理位置,还是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南岸区都具备了“做大做强”的条件。因此,南岸区要实现“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据《当代党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南岸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那些有利条件?经济:该区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旅游资源丰富、商贸物流繁荣、地理位置优越等表明该区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较大的市场潜力。政治:有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富民兴渝、富民强区、做大做强的目标政策等等。综合运用所学经济、政治知识,就南岸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你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效益,增加经济总量。加强该区民主、法制建设。以德治区、依法治区,以“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履行好政府职能。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利用好该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该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合理利用该区丰富的旅游等资源,不断增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小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思考研究性学习搜集乡村、城镇、企业(或者东部、西部)小康建设的有关资料,并做分析研究。提示1、思考该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2、分析材料中反映出的当地小康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对该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你的具体建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