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工48虢文刚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一、明朝的建立二、明初的制度建设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实录》:3045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成,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事,是明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108卷。以实录为主,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通鉴》:清夏燮撰,96卷。详略得体。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史》:332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及其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大明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情况。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距很大。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主地位。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像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初的制度建设“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行政制度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监察机构——督察院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设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喉舌之司——通政使司掌收授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明初的制度建设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明初的制度建设军事制度卫、所制度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济支柱。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明初的制度建设军事制度《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临时调集,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的将帅没有长期隶属关系。明初的制度建设《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初的制度建设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明初的制度建设生员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科举制度明代规定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将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正式考试三年一次,分为三级。进↑士童生生员(秀才)科举生员贡士举人进士庶吉士童试(县、府、院试)岁考科考乡试会试殿试考选每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秋闱桂榜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会试三月初一殿试春闱杏榜院试合格为贡生,第一名称院案首;乡试合格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合格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传胪第一甲三人、及二三甲庶吉士均入翰林明初的制度建设《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四部分,236条。《大诰》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用。洪武政治中所体现的君主绝对独裁的制度和观念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初的制度建设《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大明律》有相当多的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评价《大明律》的特点是“轻其轻罪,重其重罪”。清薛允升撰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靖难之役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战,势力最强。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初诸王分封形势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凡亲王每岁朝觐,不许一时同至,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传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须经由各衙门,直诣御前。敢有阻当者,即是奸臣。凡朝廷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皇明祖训》《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死。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朱棣“靖难”起兵讲话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续添,永为定式。东宫位下: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位下: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位下: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位下: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岷王位下: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皇明祖训》今帝系以及各藩府名,其上一字为太祖所定,而下一字以五行相传。其请名时,则礼部仪制司官制名以赐。年久人多,不胜重复,至创为不雅之字,而以金木水火土附之,最为可笑,至有读其名而令人捧腹绝倒者……——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永乐政局削藩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原京师更名为南京,作为陪都。五次亲征,打败瓦剌、鞑靼,巩固了北方边境。明成祖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明初以前的各类文献,共22877卷,目前仅存8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