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音系第一節研究上古漢語語音的材料㈠形聲字聲符•問,訊也。从口門聲。亡運切(《說文》)•問/uən/門/mən/——現代•問:微文去臻合三等——中古•門:明魂平臻合一等•芒(明唐平一等/微陽)忙(明唐)•妄(微陽)忘(微陽一等/三等)•——亡(微陽平宕合三等)•結論:上古“明”、“微”一個音位。——”問”與”門”聲母同。宋人三十六字母《廣韻》聲母表(三十五個)㈡韻文材料——用韵的归纳•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邶風·綠衣》四章•彼何人斯?其為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詩·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詩·邶風·燕燕》三章•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八章•林——來侵平深开三等•音——影侵平深开重紐三等•琛——徹侵平深开三等•金——見侵平深开重紐三等•南——泥覃平咸开一等•心——心侵平深开三等•風——非東平通合三等段玉裁古韵第六部系联图(部分)——蒸㈢注音材料——直音、讀若、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鋪,音敷。”(東晉徐邈注)•“曼,音萬。”(同上)•鋪:滂模去/平遇合一等,敷虞平遇合三等•敷:敷虞平遇合三等•曼:明桓去/平山合一等,微元去山合三等•萬:微元去山合三等•讀若是通過比況的方法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注音。•《說文》:“萈,山羊細角者。从兔足,𥄕聲。凡萈之屬皆从萈。讀若丸。寬字从此。臣鉉等曰:𥄕,徒結切,非聲。疑象形。”•萈:匣桓平山合一等•丸:匣桓平山合一等•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田:徒年切盧:落胡切•烏:哀都切布:博故切•東:德紅切烹:撫耕切楚:創舉切㈣韻書和韻圖•韻書是古人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集在一起,使詩人在詩歌創作時能夠據之選擇韻腳字的一種詞典,如《切韻》、《廣韻》、《集韻》等;韻圖是古人編制的聲韻調配合的音節表,如宋代的《韻鏡》、《七音略》等。韻書不僅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聚在一起,而且在每一韻當中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出若干同音字组(传统称之为“小韵”)並用反切方法進行注音;韻圖則直觀地將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情況都反映出來。所以這兩種材料都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的語音系統情況,是研究古音最有用的材料。不過韻書和韻圖產生的時間都比較晚,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來說,韻書和韻圖只能作為上溯的基礎,而不能作為直接的依據。㈤異文材料•異文指不同的書或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在記載同一事物時使用不同的字詞。••《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封內’。”•《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小土山也。”•《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春秋》:“晉侯使士魴(奉)來乞師。”《公羊》作:“士彭”(並)。㈥聲訓材料•聲訓是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去解釋詞語的一種訓詁方式。聲訓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語音情況,可以作為研究古音的參考材料。•《释名》:“房(奉),旁(並)也,在堂两旁也。”《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说文》:“房,室在旁也。从戶方聲。”㈦對音材料•對音就是通常所說的音譯,對音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詞在借用時的讀音情況,在漢語古音研究特別是音值構擬上有著獨特的價值。自漢代起,中外交流頗繁,漢語從其他語言特別是梵語借入了大量詞語,其中很大一部分採用的是音譯;其他民族語言如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也從漢語借用了大量詞語,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音譯。梵漢對音、朝漢對音、日漢對音、越漢對音等對音材料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系統非常寶貴的資料。•梵文namas,借入漢語後音譯作“南無”,用“無”字對譯原詞的“ma”,說明“無”字在當時的聲母是m,而不是零聲母。(無:微虞平)•梵文buddha,漢語音譯作“浮屠”“浮圖”,以“浮”對音梵文bu,說明“浮”字聲母在古代也是雙唇音。(浮:奉尤平)傘:心寒上山开一等片假名與羅馬音標㈧方言材料•㈨親屬語言材料•漢語與藏語等漢藏系語言有共同的來源,拿漢語去跟同語系的其他語言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是漢語古音研究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漢語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難題如複輔音、音節模式、聲調起源等問題,借助於漢語與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能够得到更好地解決。去聲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