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中国佛教史(通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國佛教史(通選)地點:理教213時間:周四12:30-2:30教師:周學農Email:zhouxn@phil.pku.edu.cn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一節:佛陀生平第二節:原始佛學第三節:早期佛教僧團第四節:部派佛教略說第五節:大乘佛教的發展第六節:佛教的對外傳播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第一節:佛陀生平第二節:原始佛學一、經典的結集二、無常與苦的世界觀三、緣起觀與十二因緣四、涅槃的境界五、解脫之道第三節:早期佛教僧團一、僧伽制度二、社會關係一、經典的結集(1)第一次結集六成就:信、聞、時、主、處、眾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長阿含經》(2)經典的形式與内容十二分教:契經、應頌、記莂、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四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二、無常與苦的世界觀(1)諸行無常相續法壞——四相遷流(生住異滅)——刹那生滅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和會有離,生者有死。——《法句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2)諸法無我五蘊的分析方法:色、受、想、行、識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雜阿含經》(3)一切皆苦二苦:内苦、外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四苦:生、老、病、死八苦: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懮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增一阿含經》三、緣起觀與十二因緣(1)緣起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2)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順觀、逆觀與流轉、還滅六道:天、人、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自作自受,自力更生。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雜阿含經》四、涅槃的境界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遮詮的方法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長阿含經》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雜阿含經》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捨,無所執著,……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本事經》五、解脫之道三十七道品——三學(戒、定、慧)┌正見┬慧─────┐├正思惟┘│├正語┐│八正道┼正業┼戒─────┼三學├正命┘│├正精進──三學共通─┼──四正勤├正念┬──────┼──四念住、念佛└正定┴定─────┘正語:不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諸法無我。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第三節:早期佛教僧團一、僧伽制度(1)组织结构:五眾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出家五眾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2)戒律概说: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三皈:佛、法、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十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婬,(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塗飾香鬘,(7)不歌舞觀聽,(8)不坐臥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蓄金銀。二、社會關係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福田——社會教化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生天。——《雜阿含經》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二)第四節:部派佛教略說一、部派的分裂與三藏的結集二、部派佛教的理論爭議第五節:大乘佛教的發展一、基本經典與理論二、佛陀觀與菩薩行第六節:佛教的對外傳播第四節:部派佛教略說印度佛教史的分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佛教BC.530-370————AD.150———500AD.50———400—————600—————1000初期大乘中期大乘晚期大乘一、部派的分裂與三藏的結集(一)根本分裂十事非法:角鹽淨,二指淨,他聚落淨,住處淨,隨意淨,所習淨,生和合淨,飲闍樓伽淨,無緣坐具淨,金銀淨大天五事: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二)三藏的結集阿毗達磨的發達——三藏(經、律、論)二、部派佛教的理論爭議(一)補特伽羅(數取趣)(說一切有部)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異部宗輪論》(二)心性染淨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異部宗輪論》第五節:大乘佛教的發展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長阿含經》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虛空法界一切世界,右遶十匝,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映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踊躍,生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演說甚深大法。——《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一、基本經典與理論“大乘”與“小乘”——經典的成立初期大乘經: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淨土中期大乘經:如來藏經、勝鬘經、大般涅槃經解深密經、楞伽經晚期大乘經:大日經、金剛頂經著名論師:┌龍樹、提婆:│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無著、世親:────────────┐│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中觀派瑜伽行派────┘二、佛陀觀與菩薩行(一)佛陀觀的變化佛傳的編輯——相好莊嚴遺物遺跡崇拜——佛像的出現佛身論的發展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脇。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佛所說經皆是了義。——《異部宗輪論》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二身說:色身(生身)、法身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轉展行之,則是如來法身長在而不滅也。——《佛遺教經》三身說:法身(自性身)自受用身報身(受用身)應身他受用身應身(變化身)化身(二)菩薩的觀念覺有情——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菩薩摩訶薩雖成就一切白淨無漏法,而為利樂諸有情故,方便善巧受惡趣身,如應成熟諸有情類。雖受彼身而不同彼受諸苦惱,亦復不為彼趣過失之所雜染。——《大般若經》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維摩詰經》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眾生,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眾寶名珍,妻子、國土,索即惠之。……吾寧就湯火之酷,菹醢之患,終不恚毒加於眾生。——《六度集經》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華嚴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中論》第六節佛教的對外傳播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