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背景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隆中对陈寿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乐毅诣猖獗沔吴会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给划横线的字注音yuèyìchāngjuémiǎnkuàidàiyīnxùzhòudānduó亮躬耕陇(lǒng)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亲自经常友好确实这样吟唱当时的人承认,同意说喜欢只有是第一自然段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和诸葛亮亲近友好,说是确实这样。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作铺垫。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1、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2.说明他不是一个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3、为下文徐庶荐诸葛亮做铺垫,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才干。时先主屯(tún)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当时或许,表揣度驻扎器重对……说,告诉一起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或许愿意见他吧?”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第二自然段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接近招致,引来屈尊拜访第二自然段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自己亲自去拜访他。”委屈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拜访崩溃估计才总共窃取皇帝的命令通“伸”,伸张停止于是、就此因此失败第三自然段因此,于是就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1、刘备求见诸葛亮,诸葛亮为何“凡三往,乃见”?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绝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2、刘备首先给诸葛亮说了什么?接着又说了什么?天下政治形势:汉室倾颓……主上蒙尘。自己的抱负:“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已通“以”兵力少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州县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战胜成为不仅而且译文:然而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终于第四自然段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挟持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确实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wéi)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被地势险要,民众归附作为谋取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占据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物资全部取得荆州的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会,西面连通巴蜀二郡,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大概资助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或许,表揣度益州险塞(sài),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凭借昏庸懦弱兴旺富裕爱惜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形势险固,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刘璋却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险要的地方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后代闻名招致诚信仁义将军您既然是皇室的后代,诚信仁义闻名于天下,广泛地招致英雄,思慕贤人如口渴急于喝水一般,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róng),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形势险要的地方政治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守住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和好治理既然占据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yuān)、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亲自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带领向……进军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兵秦川,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果真这样谁第四段:写隆中对策。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争,作为根据地可图,作为根据地曹操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已历三世——地位巩固国险——地理险要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天府之土——地势险要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四自然段指出荆州、益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可争,可图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荆州:益州:隆中对策是本文的重点,可分三层:一层: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方针。二层: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三层: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前景1.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一“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或战略方针):1.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3.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兴复汉室,统一中国。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一天天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的深厚起来。第五、六自然段好像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就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侧面描写。•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曹操据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险民附可以为援•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天下形势在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虚心诚恳,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刘备:是一个洞晓时局,运筹帷幄,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得隆中之对一、1诸葛亮的抱负正面描写二、2徐庶的荐贤侧面烘托四、6刘备的纳贤侧面烘托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三、345隆中的对策正面描写1.通假字:⑴欲信大义于天下⑵自董卓已来信,通“伸”,伸张。已,通“以”,以来。隆中对词语归纳2.一词多义:谓为信然()谓先主曰()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是对……说停止通“以”,以来已经隆中对谓已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确实诚信通“伸”,伸张这样但是隆中对信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君谓计将安出()因屏人曰()高祖因之()将军率领,统领应该于是,就隆中对将因依靠,凭借为好为梁父吟吟唱是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成为贤能为之用被此可以为援作为⒊词类活用: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⑵将军身率益州之众。⑶与亮情好日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语。壶:用水壶装。名词作动语。隆中对身:亲身,亲自。名词作状语。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