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术的起源传统面花精品展传统面人精品展面花制作方法面人制作方法面塑学习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面人”工艺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现在的面塑艺术。面塑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汉代,在我国古代民间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既好吃,又好看,所以俗称“面花”,同时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民间面花又称“花馍”、“礼馍”、“面花花”、“花糕”等,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面花的风俗,这些面花一般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表示“连年有余”。这只小花虎的头上装饰了蝴蝶、梅花、菊花、牡丹等,你能找出来吗?你能猜出这个“老虎花谷卷”面花的吉祥寓意吗?这是小宝宝满月时,由姥姥家捏制的面花。椭圆面圈上放置精美花卉和十二属相的面塑,即为“囫囵”,寓意孩子健康成长。寿桃形面花又称“喜馍”或“寿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是在老人寿辰时制作的。在我国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面花的高手,其尤是年长的奶奶,技艺更是高超。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他们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面塑工艺。”面人“的形象一般多是传统戏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面塑艺人们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用彩色的面团(有时还要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面人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栩栩如生的面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喜爱,赢得了“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美誉。民间面塑艺术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