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形势和防控策略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汤显副主任医师2014年8月22日HKCDC11主要内容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国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本市防控措施及应对策略HKCDC2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国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本市防控措施及应对策略主要内容HKCDC3NewConfirmedProbableSuspectTotalsGuineaCases3642314016579Deaths22541402396LiberiaCases126242502228972Deaths95212239125576NigeriaCases0120315Deaths04004SierraLeoneCases597835272907Deaths9335345374TotalsCases22114606943192473Deaths1068054131321350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数据来源:WHO.Ebolavirusupdate,WestAfrica,Aug18,2014HKCDC4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2014年2月份起,几内亚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逐步扩散,西非暴发埃博拉出血热(EHF)疫情截至8月18日,西非累计报告EHF病例2473例,死亡1350人,病死率54.6%病例主要集中在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波及尼日利亚HKCDC5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HKCDC67月27日美国证实:正在利比里亚帮助控制疫情的两名美国医护人员感染了埃博拉病毒。7月31日美国派专机接两名美国医生回国治疗(分别是得克萨斯州医生肯特.布兰特利以及前往当地卫生系统志愿工作的南希.特博尔)目前注射了由圣地亚哥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研制的名为“ZMapp”的实验性药物,有好转。美国疫情概况美国航空转运埃博拉病毒病感染者的隔离装置HKCDC7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历史暴发疫情)年份国家埃博拉病毒分型病例数死亡数病死率2012刚果民主共和国本迪布焦型572951%2012乌干达苏丹型7457%2012乌干达苏丹型241771%2011乌干达苏丹型11100%2008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型321444%2007乌干达本迪布焦型1493725%2007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型26418771%2005刚果扎伊尔型121083%2004苏丹苏丹型17741%2003(11-12月)刚果扎伊尔型352983%2003(1-4月)刚果扎伊尔型14312890%2001-2002刚果扎伊尔型594475%2001-2002加蓬扎伊尔型655382%2000乌干达苏丹型42522453%1996南非(前加蓬)扎伊尔型11100%1996(7-12月)加蓬扎伊尔型604575%1996(1-4月)加蓬扎伊尔型312168%1995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型31525481%1994科特迪瓦塔伊森林型100%1994加蓬扎伊尔型523160%1979苏丹苏丹型342265%1977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型11100%1976苏丹苏丹型28415153%1976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型31828088%HKCDC9此次疫情发病特征病例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病例或死亡病例而引起的感染病例发病后常常不及时就诊或未进行隔离治疗,病例死亡后由于当地风俗习惯造成不安全的丧葬等因素导致该病在人间进一步传播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家在应对埃博拉出血热所采取的基本防控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清洁及消毒措施的适当应用、医疗废弃物管理和丧葬监督等缺乏风险评估和严格落实,造成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院内感染,致使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增加和疫情在社区中传播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HKCDC10WHO埃博拉疫情强化响应方案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7月31日发表公报称将联合西非有关国家投入1亿美元抗击埃博拉疫情,目前有包括120多名世卫工作人员在内的国际援助人员在为国家和地区间的埃博拉疫情应对工作提供帮助,但这还远远不够8月1日WHO总干事陈冯富珍与西非有关国家领导人在几内亚举行会晤,寻求国际社会支持8月8日WHO将其提升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8月12日WHO总干事向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通报埃博拉疫情,提出恐惧是最难克服的障碍HKCDC11WHO无需对国际旅行或贸易发布禁令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卫生工作者应严格遵守世卫组织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导各国应做好准备,能发现、调查和处理埃博拉病毒病病例,在国际机场或主要陆地过境点,对发现来自疫区不明原因发热者,并给予医学处理。8月14日重申埃博拉病毒病经航空旅行传播的风险仍然很低。美国CDC针对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发出旅行最高警示(三级),提示美国公民尽可能不要前往上述三国针对尼日利亚,美国提出二级旅游警示旅行建议HKCDC12西非疫情应对的问题和挑战目前仍存在疫情应对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质量问题监测能力的薄弱,导致疑似病例的发现、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的调查,以及确认密接者的工作不能很好开展传染病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如预防控制措施不足、医疗用品和防护设备的不足,导致医务工作者的高暴露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在家庭护理、传统土葬过程中,社区居民对埃博拉病毒存在高危暴露,会增加社区的感染和死亡率,继而引起恐慌和焦虑食用野生动物,愚昧误解而引起的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拒绝、不信任和排斥由于密接的社会关系和跨境活动,导致很难在三个国家间追踪接触者此次暴发对人力、经济、操作和物流需求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威胁国家安全和国际健康HKCDC13疫情传入我国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相对于西非三国,我国为海外国家,且与西非三国无直接通航。我国与西非三国人员往来密切,大量的援非人员,因此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已全面加强各种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国境检疫措施。鉴于WHO最新的风险评估结果,认为不排除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较低。8月11日首批公共卫生专家组援非,指派北京、黑龙江、湖南、上海援助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截至目前,内地、港澳台地区尚未发现埃博拉病例HKCDC14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国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本市防控措施及应对策略主要内容HKCDC15我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2008年7月12日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12082140号)2014年7月9日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旅游局(2014年第75号)《关于防止非洲埃博拉病毒病传入我国的公告》2014年7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的通知》(《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国卫发明电〔2014〕39号)2014年8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2014年8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HKCDC16《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病原学特征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种亚型: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有脂质包膜对医用酒精、紫外线、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敏感。HKCDC17《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HKCDC18Eatingbushmeatasviralfeast19Fruitbatsoup果蝠汤HKCDC19《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HKCDC20《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流行病学特征人际传播形式家庭内感染:护理、葬礼院内感染:治疗、护理、不安全注射、检验等HKCDC2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流行病学特征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露或接触机会多。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高危人群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HKCDC22《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临床表现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极期:病程第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HKCDC2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病例报告和发现诊断依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流行病学史: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临床表现:早期、极期。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HKCDC24《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病例报告和发现病例定义《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37.3℃)患者疑似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不明原因猝死。HKCDC25《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病例报告和发现病例定义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候再次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样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分离病毒:采用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组织中病原学监测阳性HKCDC26《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病例报告和发现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