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六十年变革的60年,图新的60年在1949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确定了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和今后的行动纲领,新政权对电影的社会作用高度重视,它要求电影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强有力武器。盘点中国十大里程碑式电影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企业作为新兴艺术生产力的载体,被纳入国营体制之中,电影的生产机制及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这一剧变对中国电影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53年:《梁山泊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获得极高声誉的中国影片之一,被一代西方观众所喜欢,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58年:第一部中外(中法)合拍故事片《风筝》问世195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影片的拍摄背景是。在整个世界处在冷战时期的氛围中,《风筝》所寻找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至少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意愿。中国第一部影片《桥》拍摄以后,出现了许多再现了1921年建党前后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这里面的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已成为“红色经典”如《白毛女》、《董存瑞》、《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霓虹灯下的哨兵》、《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等。1962年:《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67年,江青在北京举办了“八大革命样板戏汇演”,历时一个多月,观众多达33万。1970年,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摄制完成。“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1980年:《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第三代导演谢晋的“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后来的《芙蓉镇》将政治反思电影推向了高峰。这些作品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拨乱反正,而是着力表现普通人在政治浩劫中的起伏命运,是人物主导事件,而非事件主导人物。1988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个金熊奖,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的大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的导演生涯。《红高粱》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第一次合作,这对中国影坛的黄金搭档就是从此开始了他们辉煌的电影道路。1988年:《红高粱》中国第一部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影片1997年: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影片《甲方乙方》以北方文化为基础,将北京腔式诙谐幽默发挥到极致,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观众欢迎,加之剧组实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新机制,《甲方乙方》获得极佳的电影票房,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并获多方面佳绩。2003年:《英雄》2.5亿票房开创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2009年:《非诚勿扰》创下国产电影票房最高记录3.4亿从春晚小品看60年文化变迁1983年春晚,小品《吃鸡》(王景愚,姜昆)东北二人转经久不衰1990年《相亲》(赵本山、黄晓娟)1991年《小九老乐》(赵本山、杨蕾)1992年《我想有个家》(赵本山、黄晓娟)1993年《老拜年》(赵本山等)1995年《牛大叔“提干”》(赵本山、范伟、张玉屏)......雷死人不偿命——小沈阳周立波有望上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