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史部之学一、史部的地位(1)中国史学,出于王官之学,自来受到重视,历史悠久,大家辈出。(2)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地位显赫,紧随经部之后,排名第二。(3)经部中的四书是旧时读书人的教科书。史部中的前四史则是有一定水平的读书人的必读书,属于文人士子知识系统的最大公约数。第五讲史部之学二、经部中的史书(1)据说孔子编定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2)王安石讥讽《春秋》为断烂朝报。(3)据说左丘明根据《春秋》,做《春秋左氏传》,即《左传》。(4)司马迁《史记》的重要资料来源:《左传》和《战国策》。(5)《春秋》、《左传》上升到经部。第五讲史部之学所谓春秋笔法古人以为孔丘修订史书《春秋》,注意笔削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例: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传·隐公元年》第五讲史部之学中国史书主要体裁(1)纪传体(2)编年体(3)纪事本末体(4)政书体第五讲史部之学三、纪传体——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後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第五讲史部之学1史记汉·司马迁2汉书汉·班固3後汉书南朝宋·范晔4三国志晋·陈寿5晋书唐·房玄龄等6宋书南朝梁·沈约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8梁书唐·姚思廉第五讲史部之学9陈书唐·姚思廉10魏书北齐·魏收11北齐书唐·李百药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13隋书唐·魏征等14南史唐·李延寿15北史唐·李延寿16旧唐书後晋·刘昫等第五讲史部之学17新唐书宋·欧阳修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宋史元·脱脱等21辽史元·脱脱等22金史元·脱脱等23元史明·宋濂等24明史清·张廷玉等第五讲史部之学四、司马迁与《史记》(一)不幸的个人遭遇(二)史学贡献——史家之绝唱(三)文学贡献——无韵之离骚第五讲史部之学(一)不幸的个人遭遇(1)父子太史令(2)李陵事件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第五讲史部之学(3)死刑还是宫刑?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4)发愤著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第五讲史部之学(二)史学贡献——史家之绝唱(1)第一部通史:从三皇五帝到作者时代(2)首创纪传体体例(3)多闻阙疑,客观公正(4)眼光独到,见识非凡第五讲史部之学(三)文学贡献——无韵之离骚(1)特色:叙事简洁,人物鲜活,议论精警,文笔生动。(2)影响:成为古文传统鼻祖之一,影响直贯两千年。(3)古文谱系:司马迁——唐宋八家——归有光——桐城派第五讲史部之学两对命运坎坷的祖孙(1)李广难封/李陵降北(2)马迁宫刑/杨恽腰斩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杨恽《报孙会宗书》第五讲史部之学五、班固一家(1)其父班彪,兰台令史。(2)其弟班超,投笔从戎,再通西域。(3)其妹班昭,曹大家(念姑),完成《汉书》,传授马融。宫中尊为师,作《女诫》。第五讲史部之学文人相轻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曹丕《典论·论文》第五讲史部之学六、《汉书》(一)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汉武帝以前部分,不少与《史记》重合。(三)思想观念比司马迁更正统。(四)文笔典雅凝练。第五讲史部之学范晔《后汉书》范晔,字蔚宗。生于东晋,死于南朝宋。《后汉书》内容多取材于《东观汉记》,体例则沿袭《史记》、《汉书》,而有所创新。文笔犀利,观点鲜明。新增《党锢》、《宦者》、《列女》列传,见识非凡。第五讲史部之学前三史作者皆卷入政治漩涡,结局悲惨。(一)司马迁卷入李陵事件,惨遭宫刑,郁郁而终。(二)班固受大将军窦宪案牵连,死于狱中。(三)范晔因牵涉迎立彭城王义康,被杀。第五讲史部之学陈寿《三国志》(1)聪明的折中,挂列传之名,行本纪之实。(2)立场公正。其父陈式为蜀汉将领,为诸葛亮所杀,史书并未歪曲贬损诸葛。(3)裴松之注,分量为原文三倍,必须与原文合读。第五讲史部之学几种非与注合读不可的古籍(一)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二)刘义庆《世说新语》(《世说》)刘孝标注(三)《水经注》郦道元注第五讲史部之学七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熙宁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严重分歧2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3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4年代:“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第五讲史部之学5《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6“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7在《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讲史部之学8胡适背《资治通鉴》9鲁迅骂《资治通鉴》第五讲史部之学第五讲史部之学第五讲史部之学第五讲史部之学第五讲史部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