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创新才成为研究对象也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角度:文学研究的范式及其形成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和方法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1.1范式转换:20世纪文学研究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范式转换的意义在于:“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范式构成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③共有的研究对象,共有的“问题意识”。④共有的研究模式、话语和符号。19世纪末形成的文学研究模式①主体性原则②工具语言观③审美自律论④文学研究学科化曼海姆:“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他使用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理解和易于接近的。”1.2反思现代性: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现代性的矛盾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价值和精神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功利主义;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1.3知识结构: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①现象学哲学②心理学革命③现代语言哲学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①现象学哲学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结果;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知识的相对性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②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③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现代语言哲学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现代语言哲学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现代语言哲学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霍克海默“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聚力量。”马尔库塞“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色。”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第三类是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以反思现代性为视角的描述:从现代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以文学观念演变为视角的描述:从对文学的审美研究到对文学的文化研究以语言意识的转变为视角的描述:从关注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过渡到关注语言活动对文学的规定性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系谱学研究强调: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因果关系的过程。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语言形式”的发现: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赫金1915年前后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主要成员: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等人。俄国形式主义的活动时间:1915~1930年正是俄国文化“白银时代”的后期和十月革命时期。2.1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批评用社会历史的观点研究文学反对“形象思维”和“形象”是文学特点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没有“文学”,只有“文学性”。文学性体现为语言形式的“陌生化”。2.2俄国形式主义的“形式”观用“材料”和“手段”的划分来代替“内容”和“形式”的划分。用“法布拉”和“修热特”来代替“内容”和“形式”。“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组合”,“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2.3“陌生化”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雅格布逊的理论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说话者(addresser)───受话者(addressee)接触(contact)代码(code)指称的(所指的)诗歌的(能指的)情感的──────────────意动的交际的元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