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说明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说明书2扉页谨以本规划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映秀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31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映秀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阿坝州的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也是川西、川北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镇区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距离成都88公里。镇域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2007年底镇域户籍人口为6641人(不含流动人口)。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到汶川视察灾情时作出了“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的指示,广东省委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也提出了“把映秀建设成为广东援建典范”的要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也指出“广东对口支援汶川的举措对整个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都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为落实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指示,更好推进映秀镇重建工作,我院积极参加由广东省建设厅、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组织开展的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咨询工作。1.2规划设计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映秀镇中心镇区规划范围,东至枫香树以西,南至黄家村以北,西至渔子溪以东,北至老街村以南,面积约2平方公里。(规划设计范围图,总规范围叠航片)1.3规划设计依据和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4)《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6)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2008)(7)《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建法[2008]151号)(8)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10)《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2)《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13)《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4)汶川县映秀镇总体规划(2007-2020)(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42区位与现状分析2.1区位分析(1)阿坝州东南门户映秀镇是阿坝州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国道213线、省道303线和即将修通的的都汶高速等区域性交通干线交汇于此。距成都市区88公里,距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公路修通后仅13公里),距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2)5.12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距离5.12汶川地震震中“莲花心”仅11公里,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城镇。(3)川西、川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按照《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映秀镇是川西、川北旅游环线的重要门户节点,是成都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地。2.2基地分析(1)地形地势:高山环绕、两水穿越映秀镇镇区位于岷江和渔子溪交汇处的冲积平台地上,四面有高山环绕,海拔在868米至942米之间,镇区范围内地形较为起伏,形成两个相对平坦的台地。渔子溪坪周边起伏度均大于10%,规划道路应采取盘山路形式。镇区坡度分析一览表序号坡度面积(公顷)比例(%)1坡度5度56.1434.0225度坡度≤25度79.6148.253坡度≥25度29.2617.73注:计算面积为除去水域后面积(2)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普遍出现受地震影响,镇区周边主要山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害,镇区普遍出现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现象,规划应避让以上次生灾害。(3)震前用地现状用地相对集中于镇区,大部分村落都分布于集镇附近,建成区面积约58公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有影剧院、体育活动场、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商业服务等。水电厂及服务配套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包括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四川福堂水电有限公司、四川华能太平驿电站等。(4)震后建筑状况地震造成房屋倒塌面积109万平方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倒塌。震后安置用地共计23.72公顷,包括板房、帐篷和其他安置用地。板房主要分布在渔子溪坪、渔子溪下坪、中滩堡村和黄家院村4处。52.3自然人文资源分析(1)自然环境资源镇区四面环山,周围分别有阮家山、何家山等山峰,山景秀丽,景色美丽;镇区分布有岷江和渔子溪流经,震后形成了堰塞湖等自然景观。自然环境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山——秀、幽、高、丽石——险、奇、峻、趣水——流、美、澈、响林——绿、繁、茂、野(2)文化资源羌藏少数民族为汶川地区留下了具有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包括许多羌族村寨和藏族民居。羌族村寨依山伴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群聚而挺险而居,形态方正统一,逐层跌落,震后羌藏建筑已破坏已尽,民族文化岌岌可危,重建映秀集镇,有利于传承与保护羌藏建筑文化。(3)地震旅游资源受地震影响,镇区各主要建筑、山体呈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地震旅游资源。有形地震资源——主要包括震后地貌景观、震后建筑景观、抗震遗迹a.震后地貌景观:震中山谷泥石流遗迹,山体滑坡遗迹、堰塞湖、崩滑体遗迹、地震巨石等。b.震后建筑景观:地震废墟遗址;百花大桥断桥遗址、漩口中学遗址等。c.抗震遗迹:直升机救援点、爱心路、铁军大道(映秀大道)、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等。无形的地震资源——主要包括了抗震救灾事迹,重建家园的事迹,援助大爱的抗震精神。2.4规划设计条件分析(1)已有规划已有规划对映秀镇的发展定位有明确阐述,提出汶川地震遗址旅游及纪念中心、水电服务基地等主要发展方向。序号规划文件名称发展定位城镇规模1汶川县映秀镇总体规划(2007-2020)汶川县东部的中心城镇,二级城镇,以发展旅游集散、水电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城镇2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汶川地震遗址旅游及纪念中心,县域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全县水电服务基地人口规模控制在0.5-1万人间,定位为二级城镇,县域重点建设镇3映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纲要)“5.12汶川大地震”的纪念及遗址旅游中心、川西北地区的旅游门户重镇、汶川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观光基地规划区面积约191.4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81.78公顷;规划人口10500人6(2)近期及重点建设项目本城市设计将落实《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确定的近期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邮电、商业、市政、电力等设施,以及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地震博物馆等。表1映秀镇近期及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类别项目名称数量用地面积(平米)备注1交通设施汽车客运站15470加油站12002教育设施幼儿园14000九年一贯制学校121500小学24班、初中12班3医疗卫生设施中心卫生院134004文化娱乐设施地震遗址公园176900地震纪念馆1地震博物馆15行政管理设施镇政府113600合建派出所16邮政设施邮政所17商业设施肉菜市场149708市政设施自来水厂15000中滩堡岷江西岸污水处理厂18000岷江下游西岸9电力设施二台山220kV开关站170002.5小结破损的家园——109万平方米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得到临时安置的民众需要得到永久性住宅安置。分散的用地——受地震和次生灾害影响,城镇可建设用地相对分散。缺失的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倒塌,亟待恢复和重建。沉重的纪念——地震带来巨大的灾难,需要通过构建纪念体系,激励我们更加科学地建设城镇,避免带来新的灾难。特色的风貌——映秀羌藏文化特色突出,城镇风貌需要特色化塑造。抗震的精神——抗震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精神,可以通过映秀的重建得到升华。因此,映秀镇一方面将重建家园、重塑城镇空间,激发城镇居民的信心;另一方面将建立地震纪念体系,将抗灾救灾的行为、守望相助的精神永远留在城镇的记忆中。从而成为汶川地震灾区各城镇重建中的典范。73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借鉴丽江(1)震后恢复重建与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2)尊重历史,恢复重建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3)尊重民族传统,制定切实灾后重建标准,安全与美观并重;唐山(1)执行“先住宅后公建,先生产后服务”原则,先解决民生问题和生产问题,尽快使居民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安定民心;(2)未进行全面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建设场地的使用留有隐患;(3)未充分考虑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4)未对地震遗址进行完整保护,纪念体系未建立。日本神户(1)通过社区重建体系的建立,保障灾后重建工作中公众参与的顺利进行;(2)通过法律保障,提高建筑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3)制定《地震灾害预防计划》,做好预防措施。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借鉴:(1)灾后重建与地方发展发展战略相结合,注重发挥地方特色经济;(2)重建时序方面注重先住宅后工业,现民生后产业;(3)注重灾后防灾体系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84设计理念与定位4.1设计理念:重建和谐共生,弘扬映秀精神(1)重建和谐共生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重建用地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空间形态设计与山水格局相协调,塑造城镇山水特色,维护城镇安全格局。纪念与生活生产两个体系的和谐共生:设计将纪念和生活生产空间有机组织,各成系统,有机分离,减少相互干扰,利用空间轴线在功能、景观上有机联系。城镇风貌体现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城市设计融入汉、羌、藏等各民族特色建筑符号,展现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城镇风貌。(2)弘扬映秀精神设计以弘扬“重生、大爱——映秀精神”为主题,运用空间形态设计的手法,构建地震纪念体系,体现这种精神和意境。重生是地震灾区人民与灾难抗争中展现出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生命之歌。大爱是全国同胞帮助灾区度过难关,重建家园中表现出的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4.2城市设计定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川西北羌藏特色名镇(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安全舒适、富有活力、设施完善、景观秀丽的新家园在安全的地区,依山就势,建造安全舒适的永久性住宅,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积极利用地震纪念资源发展旅游业,形成映秀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遇灾、抗灾、援助、重生的系列性主题纪念地映秀镇区是距离地震震中最近的镇区,有典型的地震巨石、地震震中保护遗址等自然遗迹,有百花大桥遗址、漩口中学遗址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地震建筑遗迹,也有爱心路、铁军大道等反映抗震、援助事迹的抗震遗迹。主题鲜明的地震纪念体系,将是映秀镇未来发展的特色。(3)川西北羌藏名镇——具有羌藏特色建筑与聚落等人文景观的知名城镇映秀镇素有“西羌门户”之称。羌族聚落有典型的建筑形式、交错复杂的道路体系,是映秀镇重建的重要文化要素。设计采用羌藏建筑符号、遵循川西、川北城镇格局与肌理特点,塑造位于岷江之滨的羌藏名镇。95总体城市设计5.1总体构思设计结合定位和主题,以及现状地形条件,提出以下总体构思要点。(1)与区域空间协调的城镇空间布局依照《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5)》,映秀镇区位于汶川城镇发展轴与生态发展轴的交汇,空间布局应顺应以上发展轴线,同时考虑受都汶高速公路建设及地震断裂段控制范围影响。(2)构建与山水格局相协调的城镇空间形态城镇空间形态与龙门山、二台山、岷江和渔子溪等山水格局相协调,顺应自然地形,在高山河谷间的冲积平台地上布局城镇建设用地,呈“Y”字形空间形态。(3)建立生活和纪念两个空间体系5.12汶川地震之后,映秀既要重建家园、恢复生活,也要纪念地震带来的劫难。设计希望建立生活和纪念两个空间体系,两者各成系统,又有所联系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