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在人们聚居的地方筑屋居住,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即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承上两句自问自答:问自己怎么能这样?是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在东篱下采菊,悠然间抬头望见南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傍晚山色更加美好,飞鸟结伴归巢。这两句诗写南山美妙的晚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辨识却忘了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写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又如:“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背景\题解: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斗值十千钱珍贵的菜肴两个典故叉路渡过韵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住杯放下筷子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了这条大川;想要登太行,莽莽的大雪早已封山。闲来无事,象吕尚垂钓碧溪,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内容分析:这首诗其十四句,八十二字,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大致如下:一至四句——以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五、六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七、八句——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吸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九至十四句——感叹现实的残酷、世路的艰难。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十五、十六句——借南朝宗慤(què)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起,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千古名句)小组探究:一.诗歌可分几层?二、课后题一。《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1.虽有美味佳肴,却难以下咽。2.尽管仕途受阻,还望得重用。3.面对艰难世路,仍执着追求。三层:5.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2.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3用典——(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2)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做听读:1、体会停顿2、辨别升降调3、语速的快慢4、语音的轻重及延长音公开地háo号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棉被怎么,哪里通“现”,出现简陋的房屋wùsàngbìqīn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第一段译文第二段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第三段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第四段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作者:岑参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狐裘锦衾阑干掣瀚海冷难着qiúqīnlánhànchèzhu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吹断了满地的枯草,塞北的八月已经下起了大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一夜之间忽然刮来了春风,千万棵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了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穿在身上已不觉暖和,织锦被子也觉单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沙漠冰雪遍地,凝重的阴云布满天空。“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中军帐摆下酒宴来款待将要归去的客人,席间拉胡琴起弹起琵琶吹起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傍晚,辕门外纷纷扬扬地下起大雪,猛烈地风吹不动被冰冻结的红旗。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送别友人到轮台东门,友人离去时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回环,山峰环绕,渐渐地不见行人的身影,雪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记。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牵挂和惆怅之情帐外帐里帐外帐里帐外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已亥杂诗》这是龚自珍在已亥年48岁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315首。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作者辞官回乡离别京城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中作者以落红化作春泥自喻,抒发了不忘报国的崇高胸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满怀无限的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