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岗前培训院感科2015年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主要的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三、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五、《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八、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九、常用术语提纲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内涵、是依法执业、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一旦发生其后果严重——1993年,某市妇儿医院44名新生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5名死亡;——1998年,某市妇儿医院发生166名产妇手术切口的结核分支杆菌感染。——2001年,某医院儿科心脏手术后18例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血液感染。——2004年,某妇幼保健院发生20多名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1998年4月~5月份,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的手术后伤口感染事件。从4月22日发现首例术后伤口感染病例开始,至8月20日止,共发现感染病人166例,其中妇产科138例,外科(包括儿科)28例。感染者分别在术后3天~58天内出现手术切口红肿、硬结、流脓等症状,伤口长时间不愈合。院方未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感染病例,直至一个月后的5月27日才停止手术。后经权威部门检测,于6月9日判定感染病源是罕见的龟分支杆菌,同时发现该院错误配制消毒剂,令用于浸泡手术器械的消毒液失去灭菌作用,从而造成大规模同源感染。•结果: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手术切口分枝杆菌感染暴发事件开庭,46人索赔两千多万!•为此医院倒闭关门。2005年12月11日,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经调查,该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是由于宿州市市立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所致。该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坏。面对这一次次血的教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二、主要医院感染法律、法规、规范法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规: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规章: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9年《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2010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1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8月1日执行2012年《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8月1日执行2012年《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2月1日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谁是参与者?医院感染管理—与每一位职工都密切相关一个环节、一个操作的疏忽,都可能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损害医院的声誉,在社会上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医院感染管理理念:“人人认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流程图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总务后勤药剂科检验科院感控制住院科室门诊科室医技科室三、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类型(来源)•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如肠道、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部位)的正常菌群或者条件致病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可发生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源于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医院环境等。•特点:感染可以散发,也可以暴发。外源性感染通过消毒、灭菌、隔离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可以得到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直接、间接、飞沫)。•(2)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菌尘、医源性气溶胶)。•(3)媒介传播:主要通过食品、水、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物、医疗器械和生物媒介的传播引起医院感染。•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所指的特殊区域或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特殊区域或重点部门包括:重症监护室、器官移植病房、骨髓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内窥镜室、消毒供应室、新生儿病房、产房、母婴室、口腔科、临床实验室、感染性疾病门诊病房等。•重点部位:呼吸道、手术部位、胃肠道、泌尿道的感染.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职业暴露-----指的是从业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有害因素或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被其血液、体液污染的媒介物的接触。医务人员由其职业特点,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或者遭受疾病的感染。标准预防•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既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即双向保护;•(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飞沫)隔离。•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简要):1)洗手;2)戴手套;3)使用面罩、口罩、护目镜和隔离衣等;4)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清洁环境表面(包括病人床及床旁仪器)的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6)污染的床单、被服及时处理;7)锐利仪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8)容器、复苏袋或其它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9)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标准预防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取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防护措施•(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及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防护措施•二、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手消毒戴护目镜戴口罩戴手套或围裙穿隔离衣戴防护镜戴口罩戴手套小心锐器刺伤锐器放入锐器盒内垃圾放入黄色袋手接触戴手套可能飞溅面部可能污染身体侵袭性操作医护人员标准防护流程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口罩的使用•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4、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手套的使用•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锐器刺伤后处理•(1)局部处理措施:•①保持冷静,迅速就近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锐器刺伤后处理•(2)报告本科主任、护士长及感染管理科,填写相应表格,并根据院感科的指导进行相关项目的化验和预防性用药。•(3)感染管理科定期进行追踪预防效果。医务人员被污染后关键处理流程医务人员遭受感染锐器刺伤皮肤、粘膜、角膜污染化学污染流动水冲洗尽可能挤出被污染血液肥皂流动水反复冲洗皮肤流动水反复冲洗根据化学性质采取相应措施75%酒精、碘伏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粘膜、角膜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如为特殊感染实施预防用药并追踪检查五、《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种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5大类。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装入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的专用黄色塑料袋内,3/4满时严密封口。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等)用后放入防渗漏、耐穿刺的利器盒内,闭锁。医疗废物产生的科室应将标注有医院名称、科室、医疗废物种类、产生时间的标签贴在收集袋上,与卫生员交接,由卫生员运送至焚烧炉,与医疗废物暂存处人员认真交接,详细登记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交接时间并签字,登记资料保存3年。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理。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医院感染。如:痢疾、分枝杆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胆囊炎、阑尾炎不属于医院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均属医院感染。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手带菌状况医院感染与手卫生医院感染主要传播途径90%接触传播10%空气传播90%接触传播常为通过手直接传播病人——医务人员病人——病人间接传播病人——医务人员——病人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方法洗手严格实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