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緖论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起源——夏商时代我国历史年代:五帝——夏——商——周(西、东)——秦——汉(西、东)——三国——晋(西、东)——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1、医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纯靠经验的早期医学。如穿着衣服、构巢、修筑住所以防恶劣的气候,从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2、医学记载于甲骨文中夏代——开始使用文字——商代发展医学文字——甲骨文中(殷墟出土)如肠胃病、五官病、牙病、小儿病、妇女病等3、卫生保健和中外医学交流《内经》——“治未病”的思想预防保健思想的萌芽宋元以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中医药走向世界1613年朝鲜的许浚著《东医宝鉴》70年代以后出现国际性的“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75年WHO委托,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培训班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的有机联系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热——暴发火眼——宜清肝,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来达到清肺热的目的心——脉——舌与小肠相表里肝——筋——眼与胆相表里脾——肉——口与胃相表里肺——皮——鼻与大肠相表里肾——骨——耳与膀胱相表里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天气暑热——汗多——散热天冷——汗少、尿多——保温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寒等(二)辩证论治何谓辩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保健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科学。内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诊法,辨证、治则等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古人借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阴阳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概括,反过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阴阳。凡是活动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阴下表内背脏腑五六心肝脾肺肾阴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物质——阴功能——阳气——阳血——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精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阳气阴邪致病因素——邪气阳邪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八纲阴阳里、虚、寒表、实、热慢性的、寒、虚、机能低下-属阴证急性的、热、实、机能亢进-属阳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必须补其阳的不足损其有余“热者寒之”-阳热盛而损及阴液(损其有余之阳)“寒者热之”-阴寒盛而损及阳气(损其有余之阴)阴阳调治补其不足——“虚者补之”归纳药物性能阴阳属性性寒凉,滋润味酸、苦、咸作用敛降-阴性温热,燥烈味辛、甘、淡-作用升散-阳第二节五行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联系与变化。“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对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南方——火——心北方——水——肾中央——土——脾西方——金——肺东方——木——肝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长夏——潮湿——土秋燥——金胆、筋、目——木小肠、脉、舌——火(二)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相互资生、助长;相克——相互制约、克制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我——母我生——子我克——为我所胜克我——为我所不胜乘——乘虚侵袭侮——恃强凌弱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如木旺,金不能克木,木乘土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调的另一种表现。如正常金克木,若金不足,或木亢,则木反过来侮金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肝-木,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心-火,心阳有温热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脾-土,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肺-金,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肾-水,肾有主水,藏精化气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五行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A、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肾(水)之精——养肝肝(木)之血——济心心(火)之热——温脾脾(土)化精——充肺肺(金)肃降——助肾水B、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抑制-肝阳上亢肝(木)喜条达-疏泄-脾土郁滞脾(土)运化-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制约-肺金清肃太过(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说明在病理情况下的疾病演变关系: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影响肝——土侮木肝脾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心,为母病-子肝病肺,为木侮金肾,为子病及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疾病的诊断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心火亢盛脾虚面见青色——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水来克火2、用于疾病的治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经络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脉正经奇经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统率经络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络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三、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4、感应传导作用四、阐释病理变化五、指导疾病的诊断六、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八法:汗、通、泻、和、温、清、补、散脏腑概述:一、含义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五脏一、心1、主血脉,其华在面(1)主血脉的含义:脉为血之府,是血液通引的隧道。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动力-主导血液运行通路心脉(2)心主血脉的原理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判断心气盛衰的标准脉搏面色脉搏和缓有力——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虚、细弱——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色红润有光泽白而无华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其华在面心气不足,心血亏少脉搏虚、细、弱面色白而无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得2、主神志(1)主神志的含义:主要指心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作用。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2)主神志的原理:心主神志主要是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来体现的。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的气血充盈——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心血不足——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3、主汗液指汗液与心有密切的关系“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4、开窍于舌开窍——联系生理上心经的别络上引系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病理上心有了病变,可以舌反映出来心血不足——舌质泛白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有斑点心火炽盛——舌质红降或舌炎赤或舌体糜烂心神不灵——舌强语褰等心包含义:心的外膜——心包,因它附有络脉,以供气血通引,故又称心包络。作用:保护心,代心受邪之作用。“热入心包”(二)肝1、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1)主藏血的含义: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2)肝是怎样藏血的?肝根据人体不同的生理情况来改变其血流量。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下降——血藏于肝在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上升——肝排出藏血,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肝血不足,常见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等病症。(3)主筋,其华在爪筋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盈——筋乃濡养——运动正常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虚风内动: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软无力,爪甲浮软,甚则变形或脆裂。“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2、主疏泄(1)主疏泄的含义疏泄——疏通畅达的意思。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疏泄即代表肝的柔和舒适的生理状态。(2)疏泄功能的具体表现:A、情志方面:指肝有调节某些情志活动的功能。肝失疏泄-气机不调抑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颜善虑,闷闷欲哭亢奋-急躁多怒,失眠多梦,头痛眩晕B、消化方面:肝之疏泄能帮助脾胃的消化及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疏泄正常-调畅气机脾胃升降有常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胸胁胀痛,嗳气呕恶,腹胀腹泻胆汁分泌排泄异常,口苦、尿黄。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3、开窍于目肝藏血,其经脉上联目系,视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濡养。(三)脾1、主运化,主肌肉四肢(1)脾主运化的含义:指脾有主管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A、运化水谷精微脾失运化——腹胀、腹泻、消疲、倦怠、营养障碍等。B、运化水湿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失运化——饮、水肿、泄泻等病症。(2)脾主运化的原理及脾功能特点:脾气的功能特点:主升,即所谓“脾气主升”脾有升清的功能。“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脾气上升,甚或下陷,就会出现头目眩晕,久泄,脱肛或内脏下垂等。(3)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以供给。脾功能正常——肌肉丰满发达,四肢轻劲有力。脾功能减退——营养障碍——肌肉消疲,四肢倦怠无力“脾病而四肢不用”2、主统血(1)含义——指脾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2)原理——有赖于脾气的作用,由脾气来实现的。脾功能正常血液生化有源,气足血旺血液统摄有权,血循常道脾功能异常血液生化不足-贫血,脾失运化血液统摄无权-出血,脾不统血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主肌肉,气通于口,脾功能的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口唇红润有光泽脾不健运——气血不足——口唇泛白无华故“其华在唇”。(四)肺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即肺有呼吸的功能。(2)主一身之气——清气——水谷精气——宗气肺主气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