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吞咽(1)不是一个随意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刺激才能引起。(2)吞咽反射(swallowingreflex)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反射活动。(3)吞咽动作虽可随意开始,但此动作的完成过程是复杂的反射活动。•口腔、咽、喉和食管•面部25对肌肉•至少6对脑神经•语言和呼吸系统的参与•1.器官:口腔、舌、咽、喉、食管•2.骨骼系统:上颌骨、下颌骨、舌骨、喉软骨•3.肌肉系统:咀嚼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面部肌、舌肌、软腭肌•4.神经系统•(1)中枢:延髓、大脑•(2)传入神经:第V、Ⅸ对脑神经(软腭)、第Ⅸ对脑神经(咽后壁)、第X对脑神经(会厌)、第X对脑神经及其喉上支(食管)•(3)传出神经:第V、Ⅸ、Ⅺ、Ⅻ对脑神经(舌、喉、咽肌)、第X对脑神经(食管)•口腔••前壁和侧壁•口唇和颊•下壁:口腔底•上壁:腭•向前:借口裂通体外•向后:借咽峡通咽腔•口腔分部•口腔前庭•固有口腔•咽峡:•(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构成)•舌•舌肌被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每侧舌肌又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的起止均在舌内,其纤维的走向可分为纵行肌(舌缩短)、横行肌(舌变窄)和垂直肌(舌变薄)。•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颏舌肌、舌骨舌肌和茎突舌肌•颏舌肌:起自颏棘,止于舌中线的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将舌拉向前下方(伸舌)•一侧收缩使舌尖伸向对侧。•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颏舌肌上纵肌茎突舌肌面肌和咀嚼肌群面肌面肌: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眼轮匝肌:环绕眼裂,使眼闭合口轮匝肌:环绕口裂,使口闭合咀嚼肌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翼内、外肌、颊肌•咽•位置和功能•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是消化和呼吸的必经通道•咽肌•咽是肌性器官,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构成•咽缩肌群由上、中、下3层咽缩肌组成,自下而上•覆盖,呈叠瓦状•咽提肌群为纵行肌束,贴近纤维膜:•茎突咽肌•腭咽肌:位于腭舌弓内。起自甲状软骨板后缘及咽纤•维膜,肌纤维向内上行,止于腭腱膜上、下面。此肌•收缩,可缩小咽峡,同时牵软腭向后,分隔鼻咽和口咽,•即所谓“腭咽闭合”,对吞咽和发音都至关重要。•咽鼓管咽肌:•咽的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来自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咽壁中段咽丛)•咽的感觉纤维:舌咽神经,但咽鼓管以上(鼻咽上部)是由来自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的咽支所支配。•咽肌的运动:舌咽神经茎突咽肌•副神经的颅内根•迷走神经的咽支•(1)腭上提腭帆提肌、腭帆张肌(三叉神经)、悬雍垂肌(迷走神经)•(2)咽上举茎突咽肌(舌咽神经)、腭咽肌(迷走神经)•(3)咽收缩咽上、中、下缩肌(迷走神经)•(4)关闭咽口腭咽肌、腭舌肌(迷走神经)•(5)使舌骨上提下颌舌骨肌、二腹肌、颏舌骨肌和舌骨舌肌(舌下神经)•茎突舌骨肌(面神经)•(6)使舌骨下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甲状舌骨肌(舌下神经)•(7)使咽上提甲状舌骨肌(舌下神经)、茎突咽肌(舌咽神经)、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迷走神经)•(8)关闭喉口杓横肌、杓斜肌、杓会厌肌、环杓侧肌(喉返神经)小结:咽肌的作用•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迫使食团向下运行•咽提肌收缩,上提咽、喉,在喉肌配合下,关闭喉口•腭帆后移,封闭鼻咽峡•使食团自舌根与会厌之间,分别流经喉口两侧进入梨状隐窝,而后汇合经喉咽进入食管•喉•相当第3至第6颈椎高度•复杂而精巧的空气通道器官•执行气体交换•嗅觉•发音•1.喉的结构•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会厌软骨被覆黏膜称会厌,为喉口的活瓣。会厌软骨舌骨•喉口:为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茎突咽肌舌根梨状隐窝•喉的关节•1.环甲关节(cricothyroidjoints)•联合关节•关节囊有环甲前、后和外侧韧带加固•额状轴上做旋转运动和多方向的滑动(前倾、后仰和复位),•使声带紧张和复原•2、环杓关节(cricoarytenoidjoints)•联合关节•背侧有环杓后韧带加强,以防杓状软骨过度前移•垂直轴上,可旋转和向内、外侧及向前、后滑动•向内侧旋转常伴有向内侧滑动,使两侧的声带相接近•向外侧旋转则伴有向外侧滑动,使声带远离•3.弹性圆锥((环甲膜)•介于甲状软骨(前),杓状软骨(后)与环状软骨(下)之间•基底为圆形(环状软骨弓),上缘为一狭窄缝隙(声门裂)•其上缘的纤维呈水平索状增粗,终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称声韧带(vocalligament)•男性平均长1.7cm,女性长1.3cm•其向下的纤维在中线增厚,止于环状软骨弓,称环甲正中韧带•或圆锥韧带。•喉肌分两组:•喉与周围结构相连肌(舌骨上、下肌群及咽下缩肌、茎突咽肌•喉的固有肌群:起止于喉软骨之间,用以调控喉的发音•固有肌群以甲状软骨板为界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喉外肌只有一对,即环甲肌,其余都属于喉内肌喉腔•1.舌骨与舌骨上、下肌群环状软骨•舌骨下肌群•浅层•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与吞咽有关的神经结构•(1)皮质高级中枢,启动和调节自主吞咽•(2)脑干吞咽中枢反射性协调吞咽•(3)传入传出神经,包括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一、皮质吞咽中枢部位及功能•人类皮质吞咽中枢有多个脑代表区•功能磁共振:扣带前回、中央回皮质、岛叶前部和运动前区皮质•目前吞咽皮质中枢主要集中在初级感觉运动区皮质/运动前区、扣带前回、岛叶和顶枕区•其中最为稳定的是初级感觉运动区皮质•皮质吞咽中枢的作用是启动吞咽和控制口腔阶段•与皮质下中枢共同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吞咽模式,通过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阈下兴奋来调节其功能•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躯体感觉区二、脑干吞咽中枢及功能•脑干吞咽中枢也叫中枢模式发生器,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附近的网状结构中,控制和调节吞咽反射,与吞咽脑皮质紧密联系•双侧对称的延髓吞咽中枢有2个区域:•(1)孤束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2)疑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舌下神经核,副神经核,下泌涎核•延髓吞咽中枢是一个功能性神经元群,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概念:在脑干中,除了边界明显的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以及长距离纤维束以外的区域,这些区域由白质纤•维纵横交织构成弥散的网,网中分散一些大小不等的•神经元•位置:延髓、脑桥和中脑的背盖部•结构特点:细胞分散,大小及形态不一,纤维多方向行•走,联系复杂•分区:根据细胞构筑、纤维联系及机能,分成正中区或旁•正中区、内侧区及外侧区三部三、脑神经与吞咽功能•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大多数软腭肌、咽肌和环咽肌,参与软腭上提,声带闭合和会厌反折•下咽部喉上神经支配区感受器接受的压力刺激可能是诱发吞咽的关键因素•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口群肌•面神经核支配唇和表情肌•舌下神经支配颏舌肌,茎突舌骨肌和舌骨舌肌•来自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也参与咽丛支配咽肌和环咽肌二、吞咽过程①食物由于颊肌和舌的作用被移到舌背部份,然后舌背前部紧贴硬腭,食团被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这过程是随意的。②当食团经软腭入咽时,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反射性收缩,结果鼻咽通路以及咽与气管的通路被封闭,呼吸暂停,食管上口张开,于是食团从咽被挤入食管。这过程进行得很快,通常仅需0.1S。③食团进入食管后,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经贲门推送入胃。吞咽分期•正常吞咽从功能上可分为5个阶段: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解剖部位,将吞咽全过程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第一期(口腔期)•指食团从口腔进入咽部。•在来自大脑皮层的冲动的影响下随意开始的•首先在舌后面•形成食团,•然后舌尖上•举,接触硬•腭,再由下•颌舌骨肌收•缩,将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第二期(咽期):•食团从咽进入食管上端•由于咽与口腔、鼻腔、喉腔、食道相通,须关•闭咽与鼻腔、喉腔通道,食物才经咽入食管。•吞咽时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封闭鼻咽通路,不让食物进入鼻腔•同时声带内收,会厌软骨向后弯曲,喉头上举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软骨,声门关闭,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使呼吸暂时停止,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被挤入食管•食团由咽部运送至食管,这是一种反射活动。•食团刺激咽部感受器,产生冲动传到脑干吞咽中枢,通过一系列快速反射动作:•咽与气管的通路封闭、呼吸暂停、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从咽快速进入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0.1s•第三期(食管期):由食管下行至胃•食团进入食管后,继而引起食管蠕动,即食团前端的食管壁肌肉舒张,食团后端管壁肌肉收缩。这种肌肉的顺序收缩,将食团推向前进。当食团到达食管下端时,贲门舒张,食团便进入胃中•蠕动(peristalsis)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即蠕动)而实现的。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在食团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于是食团很自然地被向前推送。•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感受器位于软腭、咽后壁、会厌和食管等处•传入神经包括来自软腭(第5、9对)、咽后壁(第9对)、会厌(第10对)和食管(第10对脑神经)等处的传入纤维。•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传出神经在第5、9、10、11、12对脑神经•效应器官:舌、喉、咽部肌肉、食管等•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需6~8s,一般不超过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