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诗》中一共有多少位诗人,多少首诗?•A大约2200位,48900首•B大约1200位,48900首•C大约1200位,28900首•D大约2200位,28900首•2、诗仙是李白,那么诗佛和诗鬼分别是?•A王昌龄李商隐B王之涣韩愈•C陆游刘禹锡D王维李贺唐诗知多少•1、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2、分析理解诗中的内容。•(事,景,人,情、理)•3、理解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1、知人论诗•2、分析诗题•3、抓住注解•4、分析题材•5、揣摩意象、意境•6、品味诗中的议论、抒情•……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登临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情诗即事抒怀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思想情感:①热爱自然,热爱田园,②厌倦官场,向往隐逸,③恬淡宁静、闲适自得④孤独寂寞,彷徨苦闷(假隐士)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擅画人物、丛竹、山水。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思考和讨论:•1、说说律诗的每一联各写了什么内容?2、找出写得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3、描绘景色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笔记)•4、找出最能表露诗人心迹的诗句。首联:时间、地点、天气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尾联:诗人的愿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考点: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对偶(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3)白描手法: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个“留”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常用意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思想情感:1、赞美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讴歌将士不畏辛劳、保卫国家的精神;3、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的深沉思念;4、批判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走进唐诗-基本阅读】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绝,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走进唐诗-基本阅读】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重点词语翻译】1.青海:指青海湖。2.穿:磨破。3.金甲:铠甲的美称。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对比《山居秋暝》有何不同之处?•1、描写内容:•2、主旨:•3、风格:•对比《山居秋暝》有何不同之处?1、内容:山水田园——边塞征战2、主旨:归隐——进取(杀敌报国)3、风格:恬淡柔美——雄浑刚劲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可以是山、楼、台、阁……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登高则可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特点: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思想感情:1、登高览胜,赞美大好河山;2、心旷神怡,阐述哲理、豪情;3、望远思乡,寄托别情;4、怀古论今,忧国、忧民、伤时、伤己;(登临诗的最高境界)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理解诗歌内容分组研究探讨•1、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征?让人感觉怎样?•3、从尾联你能读出诗人愁苦的原因有哪些吗?1、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清白回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让人听了十分悲伤、凄惨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漂泊在外,无家可归悲哀凄清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征?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叹凄凉悲壮3、从颈联和尾联你能读出诗人愁苦的原因吗?1、居无定所、四处流浪3、壮志难酬4、穷困潦倒2、孤独愁苦、疾病缠身特点: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情感。思想感情:1、借古讽今;2、借古伤怀;3、评价历史,感慨兴衰;石头城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刺史。考点:中国文人的金陵情结•一、金陵往事:•北临长江,南近秦淮河,地势险要,城墙牢固。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六朝都以此为都城。曾经繁华一时,纸醉金迷,声色喧嚣,是著名的大都市。但是历代南朝君王,倚仗天险,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后来这里逐渐荒芜,只剩下断壁残垣供后来人反思和凭吊。•二、金陵的景点和相关诗歌:•1、乌衣巷:《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秦淮河: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三、金陵诗歌的主要题材:•1、瞻仰古迹感叹历史兴衰变化,联系当今时局,无限感伤。•2、借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的史事,讽谏当局吸取教训。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理解诗歌内容•考点二、抒情手法•1.借景抒情。•2.情景交融。•3.借古讽今。《石头城》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特点: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拟等方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寓于某种具体的自然或社会事物。思想感情:1、借物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雄心斗志。2、借物抒发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怀才不遇、壮士迟暮的感受。锦瑟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此后,李商隐便生活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46岁忧郁而死。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理解诗歌内容艺术上最大的特色——用典1、庄周梦蝶2、望帝化鹃3、鲛人泣泪4、暖玉生烟画面意境情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暖玉生烟迷幻哀怨清寥缥缈迷惘哀伤寂寥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意探究请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锦瑟》题旨争议常见的几种理解:1、咏物诗2、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3、爱情诗——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4、自况诗——自伤身世诗歌的艺术特色•善于用典•哀怨的基调•朦胧的意境•华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