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荷•荷叶:清香扑鼻团团如盖可用来包裹物品•荷花:袅娜多姿清新脱俗雅丽素洁•荷茎:亭亭玉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根:节节横生深埋地下可入药•莲子:生命力强莲心味苦采莲曲(其二)体裁:七言绝句盛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1.罗裙:丝织的裙子。2.芙蓉:这里指莲花。3.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4.始:才,刚刚.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船儿争先恐后地进入荷塘里面,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察觉有人。对比:“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是“人面荷花相映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客观描写)(主观感受)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整首诗看:析诗前两句:写花人相似,人花难辨后两句:写人入莲池,浑然一体合作探究1.你从诗中读出了一群怎样的少女形象?2.诗人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荷叶罗裙”‘芙蓉向脸”写出了少女的青春美丽,“乱入池中”“闻歌来”写出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本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赏诗1.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运用比喻手法,把采莲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出水的荷花,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幅采莲少女与鲜艳荷花融为一体相互照映,人花难辨的美丽图景。2.请从炼字的角度品味“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表达效果。“乱入”是争先恐后进入。写出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而又不见踪影的美。“看”“闻”“觉”从目,耳,心三个角度突出了视觉之美,听觉之美和想象之美。表现出了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之情。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荷叶罗裙一色裁•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本句特色:1色彩鲜艳,具有动感2画面动静结合(人物和活动背景自然合一)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闻歌始觉有人来•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