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认知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1007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B)P7A.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的B.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C.由艾宾浩斯完成的D.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的2.当我们说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时,我们所强调的主要是(A)P32A.自下而上加工B.自上而下加工C.自动加工D.控制加工3.按照特征整合理论,(A)P58A.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B.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C.特征登记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特征登记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4.一般认为,与空间定向有关的主要脑区是(C)P84A.枕叶B.颞叶C.顶叶D.额叶5.下面四种记忆中,与语音信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P99、101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内隐记忆D.外显记忆6.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C)P108A.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B.情节记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语义知识C.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D.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情节记忆,最后才是语义知识7.在绝大多数发表的语义记忆损伤个案中,患者选择性受损的通常是(A)P158A.有生命物体的识别B.人造物体的识别C.具体词的理解D.抽象词的理解8.把“公共汽车”说成“honglhong4qi4hel”(数字代表声调),这样的错误更可能是()A.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B.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9.能用来研究人类阅读,并可提供多种指标的行为实验技术是()A.PET扫描技术B.跨通道启动技术C.眼动记录技术D.双耳分听技术10.下面四种认知模型中,性质上属于相互作用理论的是(D)P192A.花园路径模型B.多重通达模型C.整合模型D.重排序通达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支持区别性特征模型的证据有(BC)P28-29A.当要求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时,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B.同判断字母G和M是否相同相比,人们判断字母P和R是否相同,所需要的潜伏期更长C.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得特别强烈D.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猴子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12.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AC)P55A.平行加工B.系列加工C.自动加工D.控制加工13.多重存储模型(BD)P99A.特别强调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分开存储B.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C.有时也称作加工水平模型D.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14.情节记忆中可以储存(AB)P107-108...A.过去发生的事件B.将来发生的事件C.“大象”的语义信息D.关于如何发传真的知识15.属于上位范畴的物体有(BC)P140A.椅子B.家具C.动物D.猫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6.选择性注意机制不仅包括目标的(激活),还包括分心信息的(抑制)。P7317.按照(聚光灯)隐喻,空间注意窗口大小应该是固定的,而按照(变焦透镜)隐喻,注意窗口大小可以调整。P8918.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P10319.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1989)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生理学证据。P16720.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特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障碍。P21521.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而过去我们所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通常称作(源问题)。P229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2.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向一个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day”。P58-5923.情节记忆: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P107-10824.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170-17125.语音中介假设:间接通达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P18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26.视觉忽视病人有哪些主要症状或特点?P84-85答: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典型的这种视觉忽视病人,可能会撞上其左侧视觉空间里的东西,可能只吃盘子中右侧的食物。当要求临摹一幅图时,病人可能只画图的右边的一半或图中物体的右边的一半。要求划线时,病人可能只划右边的一半。病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业有多奇怪。27.什么是产生效应?它是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的?P104-105答: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P106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在产生任务中,向被试呈现词,要求被试报告出同义词,在大声朗读任务中,被试的任务比较简单,只需大声读出词对。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28.多重通达模型如何解释歧义词意义通达过程?P191答: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29.花园路径模型提出了哪些句法分析原则?各自的含义是什么?P204-205...答:花园路径理论框架中,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1)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2)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P208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0.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有哪些不同的理论解释?P143、145-147答:Warrington和Shallice(1984)研究了四名曾经患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病人。结果发现,同无生命物体相比,这些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出更大的困难。例如,病人JBR,只能识别或命名48个有生命物体中的2个,但正确地描述和命名了48个无生命物体中的45个。总的来看,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为严重。将这种现象称作范畴特异性损伤。P143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这种观点假设,生物的进化,使得人类发展了从知觉和概念两方面,区分有生命物种与无生命物种的特殊的机制,从而导致大脑中这些知识按照范畴来组织。因为不同范畴的知识存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所以,特定脑区的损伤,将会造成存储在该脑区的特定范畴的知识,出现选择性的缺陷。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的识别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在把范畴的一个成员同另一个成员区分开,所要求的视觉加工的程度和细节上,有重要的区别。同人造物体相比,动物、水果和蔬菜,有着更惊人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因此,这些物体的识别,对前语义的结构描述系统要求较高。这样,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较高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容易造成“视觉拥挤”使得成员和成员之间难以区分。按照这种观点,脑损伤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有生命物体范畴的特异性损伤现象,可以用结构描述系统障碍来解释。这种观点实际上隐含地认为,没有必要假设两个分开的语义记忆系统,单一的语义记忆系统,完全能够解释脑损伤病人身上所出现的范畴特异性损伤。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按照这种途径,特定语义特征对知识获得和描述来说,具有不同的权重。对有生命物体知识获得或有生命物体识别来说,同功能特征相比,知觉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有生命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知觉特征。然而,对人造物体来说,情况刚好相反。换句话说,同知觉特征相比,功能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人造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功能特征。(简单通道特异性,相互作用通道特异性以及知觉和功能通道之间关系差异)。31.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样的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P175-176答: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对上下维度作出快速判断实验:Franklin和Tversky曾经向被试视觉呈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描写了10个不同的情景,分别描述旅馆大厅、歌剧院、仓库等。每个描写都提到了5个位于合理位置的物体。这些物体位于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左或右。Franklin和Tversky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每个描述之后,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不同的物体。然后,他们要求被试确定,每个不同方位上,都分别有什么物体。例如,...什么物体在被试的头上边。他们测量了被试回答问题的反应潜伏期。Franklin和Tversky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反应潜伏期是否依赖于测验的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换句话说,是否所有方位的决策都一样?结果发现,人们对哪个物体在上边和下边,回答得很快。而对哪个物体在前边和后边,判断得要慢一些。至于对哪个物体在左边和右边,则判断得最慢。Franklin和Tversky还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是如何完成实验任务的。所有的被试都报告说,当阅读那些描述材料时,他们构建了空间环境的表象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该维度尽管与地心引力无关,但是,相对于我们身后的物体而言,我们看前面的物体或与前面的物体发生作用,更容易一些。此外,前部和后部是不对称的,这使得我们容易区分前和后。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首先,左右维度与地心引力无关。其次,我们对位于我们左边和右边的物体,觉察得几乎一样好。此外,人的右边一半和左边一半基本上是对称的。左和右通常难以区分。我们偶乐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例如,有时,当你嘴里告诉别人向左转弯时,其实,你想说的是右边。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来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因此,左右判断要花更长的时间。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认知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成分识别理论中,简单的三维形状被称作(D)P30A.模板B.原型c.局部特征D.几何离子2.一个视觉刺激是清楚还是模糊会影响人们知觉的效果,这里所强调的主要是(A)P32A.自下而上加工B.自上而下加工c.自动加工D.控制加工3.Welf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A)P61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4.假设一项研究发现,所有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信息,均不能加工到语义水平,那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