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时教案年级:六年级教师:注:红色字体为个性化修改。蓝色字体为教后记。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学期备课《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一、学情分析六年级共32位学生,来自4个村,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经过接触,发现这些班的学生大多思想纯洁,学习态度好,上进心很强,爱学习、爱劳动,虽然许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家长对学生学习及品德养成非常重视。个别学生由于娇生惯养,本位思想比较重。二、教材分析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难忘的昨天》;《绚丽的世界文明》;《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爱科学》。每个单元下设了三——四个主题,共1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三、教学目标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3.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4.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5.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四、重点、难点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2.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对邪教。五、教法学法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六、附: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难忘的昨天1.屈辱的历史2课时2.不屈不挠的抗争2课时3.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2课时4.永久的缅怀2课时第二单元绚丽的世界文明5.人类文明的摇篮2课时6.丰富的思想宝库2课时7.永恒的文化遗产2课时第三单元在自然灾害面前8.大自然的坏脾气2课时9.与自然灾害的较量2课时10.灾难无情人有情2课时.第四单元我们爱科学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2课时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2课时13.科学家的启示2课时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2课时第一单元难忘的昨天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难忘的昨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在这个单元中,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历史”,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百年屈辱史,牢记国家和民族所蒙受的耻辱、人民经历的苦难;“不屈不挠的抗争”,让学生了解在近代中国,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顽强斗争,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壮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领导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永久的缅怀”是要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理想,学习仁人志士,将来长大了成为社会的栋梁。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2.让学生了解近代史上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4.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他们爱戴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设计:“屈辱的历史”使学生感受到近代史上国家和人民经历的屈辱。“饱受屈辱的国家”从一些历史史实,让学生了解国家饱受的列强欺凌的种种情况。“苦难的同胞”通过见证历史照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落后就要挨打”,教育他们铭记历史。“不屈不挠的抗争”这一主题有两个板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通过一系列史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抗争意识。“民族的脊梁”通过对民族英雄、革命先驱的事迹介绍,引发学生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主题,通过“党的诞生”、“领导人民闹革命”两个板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永久的缅怀”这一主题,通过“爱国的仁人志士”激发学生学习爱国的仁人志士奋发图强的斗志,勤奋读书,报效祖国。“踏着先烈的足迹”板块,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勿忘历史,继承先烈遗志,拼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用8——10课时。1、屈辱的历史教学目标:(1)、知道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学会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他们爱戴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课前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预习教材,收集清末割地、租界及人民百姓受到耻辱的资料,了解中国国宝流失国外的情况,提前完成下表。侵占国被侵占的土地美国英国法国……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豪的回顾1、学生交流祖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2、在古今对比中导入新课。二、破碎的山河1、出示香港和澳门在不同时期的三幅地图,观察三幅地图说一说从香港、澳门的名称中,你发现了什么?2、播放《七子之歌》视频,体验当时民众心中悲愤的心情。3、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板书课题:屈辱的历史)三、了解历史1、师:自鸦片战争后,我们的国家受到了外来国家严重的侵略,许多土地被外国侵略者侵占。课前,你都搜集到了哪些资料?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国土被侵占的有关资料。侵占国被侵占的土地美国英国法国……3、播放课件: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师介绍:据统计,自1840年开始,清政府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都是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中国领土中割让出去的。4、师:你知道请政府签订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吗?生交流。师出示《南京条约》及“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师:就是这一项项的条约,让这一块块土地,像一个个祖国的孩子一样,和母亲失散了,本来完整的国土,变得残缺不全了。5、师:不仅如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侵略者还毁灭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朗读法国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描写:“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出示图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秀丽风光。(让学生为我国有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感到自豪。)6、然而今天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观看圆明园遗迹。(出示图片)生说说感受。7、师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诉说列强罪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愤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8、国土破碎,国民受辱,可是那些列强在中国是为非作歹,贪念无穷,在中国抢夺了无数珍宝。出示流失海外的国宝列表。9、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片对比,让他们从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当时列强的可耻行为。从而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为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夺走我们的国宝呢?)10、现在,国家花重金从国外买回了许多国宝,说说当你看到被掠夺的国宝,需要花重金买回时,你的感受和心情怎样?学生交流。(通过了解流失国外的国宝列表,让学生感受当时列强的可耻行为,并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弱给我们带来的耻辱。)(小结板书:落后就要挨打)四、深深的思考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五、延伸教学1.以一首名为《屈辱的岁月》的歌谣作为小结。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约;丧权辱国家难进,落后挨打铭记心。2.布置作业,建议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第二课时一、罪恶的鸦片1.出示罂粟花图片,配乐欣赏师:大家觉得这花怎么样?2.师:这是被人们誉为天底下最美丽的花,也是引人走入地狱的死亡之花——罂粟花。(点击课件:出示“罂粟花”)这么美的花,为什么被称为“死亡之花”呢?生交流对罂粟花的了解。师:的确,冰毒、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就是从这美丽的罂粟花中提炼出来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至少有97.3万人在吸毒,毒品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危害。3.师:最早的毒品就是鸦片,外国侵略者就是用它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出示:鸦片、吸食鸦片的图片结合教材介绍,小组讨论:人们大量的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小组交流,自主合作、内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