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于鹏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述背景分析蒙古族系游牧民族,最初不重视农业,在蒙古贵族统治初期的北方,大量的农田被废为牧场,致使生产凋敝,造成严重的影响,直到元世祖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充实赋税,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提出了以农桑为急务的方针,使传统的丝织工艺得以复兴。元代的手工业,最初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元代贵族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享受和军事上的需要,十分重视对工匠的搜刮,把工匠作为俘虏的对象,在战争的征服中,唯工匠得免于死。工匠分为两种,制造兵器者,编为“军匠,有其他技艺者,则为系官人匠或称官匠,一般称为匠户。他们都只能免除工厂制造之外的差科。工匠的地位是世袭,子孙都不能脱籍,婚嫁之事也不得自由,只能在监督下从事工艺生产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工奴。”第一节概述背景分析元代的手工业有官办和民间的两种,官办组织庞大,分工很细,是前所未有的。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畸形繁荣,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想用的工艺品,制作堪称精美。元代的工艺美术,其中较有成就的,染织工艺中有织金,即在丝织物中采用加金技术,这时元代的特色,织金锦,是著名的品种。毛织物的制作也十分发达,棉织工艺在元代得到了普遍发展,替代了传统的麻织品,实用物美价廉。陶瓷工艺除钧窑在北方得到发展外,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完成,是元瓷的一项重要贡献。琉璃工艺因宫殿寺庙建筑的普遍采用而得到发展。金银器生产,随着贵族统治者的奢侈风尚而制作日益精美。漆工艺也有较大提高。第二节陶瓷工艺一、陶瓷元代的陶瓷,总的趋势是较为衰落。制瓷工艺除官办窑厂外,民间磁场大都质量不高。然而这时期制瓷技术仍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的大量流行,白瓷已经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釉色白里泛青。元朝在景德镇开设官窑,制作比较精美。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已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元代景德镇继续生产影青瓷,烧制地点主要在景德镇南山一带。除了烧制影青之外,还烧成了一种蓝釉。除景德镇外,南方的龙泉仍是产瓷的重要地区。龙泉窑多制作大件的器皿。瓷瓶高达三尺以上,瓷盘径过两尺。釉色翠绿,装饰以莲瓣,缠枝牡丹等花纹。元代龙泉作品,瓷盘流行另加盘底,瓷罐流行采用荷叶盖,瓷瓶则流行用瘦长的莲瓣纹作装饰。北方的钧窑烧制仍很普通,但制作粗糙。元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也有豆青、月白、米黄等色。造型有碗、盘、钵、炉、瓶、缸等。磁州窑也很流行白地黑花器,有的还有元代特有的八思巴字铭。第二节陶瓷工艺元代的陶瓷有成就的就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1、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在元代以后形成一个主要品种。浙江文管会在龙泉曾发现几片青花瓷片,这是现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花瓷。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达到了成熟阶段。2、釉里红——和钧瓷紫红釉的制作有关。最初为自然形成的色釉效果,以后则已成为人工掌握的一个装饰品种。元代陶瓷的造型,胎质厚重,多有杂质斑点。常在胎上涂一层护胎釉。常见的品种有以下几种:1、大盘——盘口有较宽的半沿,底足小,故弧度较大,有浅的感觉。一般作为菱花形,有10瓣,12瓣,16瓣不等。通体作为菱花形,则是元代特有的形式。2、瓶——以玉壶春最为流行,其他各类大都以玉壶春为基本形而加以变化,此外还有梅瓶,蒜头瓶,凤尾瓶。3、壶——以玉壶春为基础,加以壶流和把手,流长通腹,柄长通身。第二节陶瓷工艺4、杯——以高足杯最有特色5、匜——流行样式,除瓷制品外,常见有金银制品和铜制品。6、炉——腹大,高耳,矮足元代陶瓷的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划花、贴花、捏雕、绘花等。而在陶瓷上画花则成为这时的主流,也是明清陶瓷以彩绘装饰为主的先声。元代陶瓷的装饰花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花卉——有缠枝花、折枝花、花朵留白边,不填满色。叶有1至5个尖瓣,呈葫芦状,多用平涂的方法,具有装饰性。2、松竹梅——这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题材,具有清高、坚贞不屈的含义,流露出汉族人对于异族统治的不满和高洁的情绪。明清时代也被广泛采用。3、鱼藻——藻纹排列有序,叶粗根细,常用鲤、鲇、鲫、鳜配成玉足,点缀其间。4、鸳鸯荷花——均有水纹,仿佛有流动感。5、荷花——常做一束莲,此外还有变形莲瓣,常装饰在器皿的肩部或足部。6、山石、海涛。7、龙凤麒麟。8、云纹——有垂云和如意云等。9、几何纹——回纹和卷线纹。10人物。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造型奇特。小口短颈,矮圈足,腹体扁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恃,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相互衬托,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元景德镇窑青花方形小罐藏高6厘米、腹径6厘米。器呈四方形,方口,肩部四角有系,平底无釉。器外均施青白釉,四面釉下绘青花梅雀纹,青花呈灰黑色,笔绘简练随意,清新活泼。元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碗高12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10厘米。撇口,浅腹,小圈足。属元代典型器型。内外绘青花纹饰,内心单圈绕内绘莲池鸳鸯纹,池中莲荷盛开,两只鸳鸯相对游弋,画面清新,笔绘自然流畅。内口沿绘缠枝栀子花一周。外壁绘缠枝莲纹一周,腹下部为元青花常见的仰蓬纹装饰。元景德镇窑青花龙纹扁方瓶高36.8厘米。唇口,短颈,圆肩,扁方体。肩两侧各有两条向上爬行状青花螭龙,组成双系,通体绘青花,颈部绘卷草纹,两面上部绘如意状云肩纹,内绘花卉凤纹,下部绘海水三爪云龙;两侧绘如意纹和花卉纹,造型别致,同类形制传世极少,制作精美,堪称佳品。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高10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1厘米。撇口,弧腹,下承竹节状高足,足内中空。内外绘青花纹饰,构图简练,笔道流畅。内底心绘菊花纹,纹样草率。内口沿有卷草纹一周,外壁主体纹饰为三爪行龙,龙体飞舞,极为灵活。元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高3.6厘米、口径29.6厘米、足径9厘米。器呈八瓣莲花形,每一花瓣凹凸明显,花瓣中间为一凹线,盘心平坦,底有直圈足。内外均施透明釉,盘内莲瓣均匀青花绫,分绘莲花、火珠、珊瑚树、盘肠、海螺等杂宝,盘心绘莲荷纹饰一组。此器制作采压印工艺,胎体厚实,釉层肥厚,呈青白色,青花色泽蓝中见黑,笔绘流畅活泼,同类制品传世较为少见。是元青花瓷中的重要作品。景德镇窑釉里红飞雁衔芦纹匜元5.5X14.3X8.7厘米一该器物敞口,底略内凹,长方槽形短流,流下有一卷方形系,口沿无釉,砂底。四外施青白釉,釉面光泽莹润。内壁的釉里红绘一周宽带纹,内刻水波纹;底心绘飞雁衔芦纹。青花釉里红开光楼花盖罐元通高41.2厘米此大罐以覆盆式盖,顶塑一坐狮,腹部四周堆贴双勾菱花形串珠纹开光,大腹小口、短颈溜肩。肩部绘青花水波纹托衬白莲纹,盖面、腹下部绘青花莲纹,颈、肩绘牡丹纹来装饰罐面。纹饰繁而不俗。在菱花形的开光里雕镂青花夹红的花卉,朵朵釉里红的花像镶嵌的红宝石,十分美丽华贵,雕工也分外精细,是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元釉里红高足转杯高12.8厘米,口径10.4厘米。此杯,侈口,碗状深腹,细高足呈竹节状。胎质细腻,施青白釉,温润光泽。口内侧模印回纹一周,回纹以下至内底印梅花和缠枝菊花纹。器内底心及外壁饰有几块釉里红彩斑。彩斑周围有明显的晕散现象,呈色艳丽、活泼,加上彩斑内的绿色斑点,显得自然、洒脱。腹下部堆塑一螭龙,屈体爬行。此高足杯的形状,从外表看,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没有差别,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此杯底与圈足结合处的构造极为奇特。圈足上端稍内收为“卯”,与杯底心上小下大圆锥形“榫”嵌合,两者之间留有间隙使之可以转动。与这件釉里红高足转杯形状相似的高足转杯,在江西高安县窖藏中还出土一件,唯纹饰为点缀菊瓣的折枝菊图案。这两件高足转杯,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实为酒器中罕见的珍品。第二节陶瓷工艺二、琉璃琉璃专指用于建筑砖瓦上的一个品种。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在汉代即已普遍制造。它是这种釉陶烧制的发展和演变。六朝时已将琉璃应用在建筑上。唐时还只装饰在屋顶的周边,称为“剪边琉璃”。宋代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具体记述了琉璃瓦的釉料配方,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制成,反映了琉璃的制作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元代的琉璃产地以山西最著,此时的琉璃已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上。除用作建筑装饰之外,还大量用来制作寺庙的各种器皿。元琉璃镂空三彩龙凤薰炉通高37厘米、口径22厘米。直口,短颈,圆腹,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烟香从此飘然而出,这种形式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玻璃莲花盏、托元盏口径8.6厘米高4.8厘米托口径12.5厘米高1厘米甘肃省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玻璃盏与托各一件,应系一套。盏为普蓝色玻璃,半透明,体内有气泡。口及腹呈七瓣莲花形,假圈足,底心略凹。托亦为普蓝色,但比盏的颜色稍浅,体内含气泡较多。平折沿,作八瓣莲花状;腹壁略向外撇,平底。莲花形盏、托,出土於汪世显家族墓葬第二十号墓中,廖该墓的绝对年代为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这套盏、托的器形较大,制作精美,色彩艳丽,是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宝。第三节染织工艺元代的染织工艺,为了供应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元政府曾在一些手工业机构中设立管理染织生产的司或局,规模极为庞大。民间的染织工艺却受到摧残。元代统治者把从各地掳来的工匠几种在官营作坊强迫服役,失去人身自由,沦为工奴,桑树也遭到了大量破坏。直到元世祖时期,才得以逐渐复苏,染织工艺以金锦、毛织、棉织作为有特色。一、丝织元代的丝制品中,织金最为有名,称为那石失等,元代在弘州和荨麻林等地都设有那石失局。元代金锦生产的兴盛,有其社会原因。1、是由于贵族统治者的享受挥霍,衣金锦以显示其华贵和权威;2、是用金锦作为赏赐物品,此外也与喇嘛教的盛行有关,所用袈裟、帐幕等都为金锦所制。在丝织生产中,四川蜀锦仍很著名,花色很多,长安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搭韵、铁梗衰荷等十样锦名目。第三节染织工艺元代染织工艺,在封建中央和地方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中各有分工,有专为元代宫廷织造缎匹的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督府,专为诸王百官织造缎匹的,属于工部管辖,这两种生产部门,主要是生产金锦等高级染织品。这种丝织的加金的工艺在元时非常盛行,擅长这种工艺的多是回鹘族人。元代的加金织物,可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作方法。用金线织出的,称为金缎匹,金缎匹又分为金锦和金绮两种,全部用金线织成的称为浑金缎。拍金——跟现在的贴金相似。先是用凸版花纹用粘合剂印在织物上,然后贴以金箔。销金——方法很多,有印金、描金、点金等种。印金是用凸版花纹涂上粘合剂先印花纹,再洒上金粉,或是用粘合剂调以金粉,直接印在织物上。描金——是用描绘出金色花纹。点金又称为洒金,是在织物上用金粉洒出点子。元代染织工艺的丝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上多采用金线;2、由于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外国染织品,如回回锦、缅甸锦等传入我国,因而使我国的染织工艺的艺术风格为之一变,而多采用西法。元明红地织金锦宝相花华盖华盖为织金锦,主体部分以红色为地,四周衬以绿色织金锦,中心以片金技法织宝相花纹,周围以宝杵纹为边饰,色彩肃穆,工艺考究。惜部分金片已脱落。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元纵58厘米横33厘米图缂织东方朔偷取仙桃后疾走之状,其回头张望、银须飘拂之状极生动。另配仙桃、灵芝、水仙、竹石,寓意“芝仙祝寿”。东方朔是西汉文字家,性诙谐。传说其三次偷食西王母蟠桃,此桃三千年一结实,食一枚寿与天齐,故东方朔被奉为寿星,后世常以此题材作祝寿之意。元代缂丝一改南宋细腻柔美而为简练豪放的风格。此图以平缂作色块平涂,在纹样边缘或二色相交处,则用构缂勾勒,长短戗进行调色过渡。寿石用深蓝、蓝和浅蓝三晕色戗缂,突出山石的立体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