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2)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填空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符号的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b.传达c.思考传播过程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六种传播制度“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前四个是报刊的四种理论)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简答1、拉斯韦尔的5W(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3、“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4、“镜中我”库利美国《社会组织》。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5、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6、群体规范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8、拉斯韦尔“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2)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9、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10、社会责任理论“美国自由委员会”提出,《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1)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2)原因和背景①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②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的倾向,严重危害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3)主要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种族歧视内容;④受众有权有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4)目的①防止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②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11、民主参与论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2)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3)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4)评价: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对其产生的失望心理,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参与理论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12、“拷贝”支配清水几太郎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因为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即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多数实物不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通过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当做实物的代替物。1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理由: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基本权利:a.传播权(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b.知晓权(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c.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造成影响:受众有“反论权”、可发布“意见广告”、参与“开放频道”活动)。论述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2、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讯息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局限: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3)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3、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由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