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二、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可分为闭式和开式两类。•闭式运动技能特点是:①完成动作时,基本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②在运动结构上多属周期性重复动作;③完成动作时,反馈信息只来自本体感受器。单人项目如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开式运动技能特点是:①完成动作时,往往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②在运动结构上表现出多样性或非周期性特征;③完成动作时,由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总的反馈信息,其中往往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对抗性项目属于开式运动技能,如球类、击剑和摔跤等项目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一)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与运动技能•1.人随意运动的反射本质谢切诺夫曾提出“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讲,都是反射。脑的活动的一切外部表现,确实都归结为肌肉运动。”其生理机理被认为是:人的随意运动是从感觉开始,以心理活动为中继,以肌肉的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在《所谓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一文中,从理论上阐明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暂时性神经联系。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肌肉运动(被动或主动)2.人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理假说简单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眼运动中枢兴奋食物中枢兴奋视觉中枢兴奋唾液腺咀嚼肌•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的区别在于:①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皮肤感觉中枢和内脏活动中枢);②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③本体感受性在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人冲动(本体感受性冲动)起到重要作用,没有这种传人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这个复杂过程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就不能掌握。因此,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二)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形成和再现运动技能的信息源(刺激)来自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体外信息源来自教学过程中。•体内信息来源来自大脑皮质一般解释区(由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联合区组成)。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神经特点: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动作表现: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教学要求: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二、分化过程•神经特点: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动作表现: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和连员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等),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教学要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趋准确。三、巩固过程•神经特点: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动作表现: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完成动作。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教学要求: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消退得也越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四、动作自动化•神经特点: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已经从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完成自动化动作时,第一信号系统的兴奋不向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只是不完全地传递,这时的动作是无意识的,或是意识不完全。•动作表现: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即自动化。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教学要求:动作达到自动化以后,仍应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以达到精益求精。思考1:如何研究运动技能?对训练与教学有何意义?•所谓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运动行为。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有两点:•第一点,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就是说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学得的。•第三点,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例如,学习动机、兴趣、情绪、个性、以及内外环境的刺激等等。这些因素对掌握动作的快慢、质量、完成动作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近十年来,有人把“运动技能学”看成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运动技能的研究方法包括:•(1)动物实验法:•要了解人体掌握动作的规律及机制,探讨某些中枢对动作形成的作用及调节,需要进行某种实验,如施行手术、采用药物麻醉等等。为了避免某些实验可能给人体造成的损伤,故常通过动物来进行。•(2)生理实验法:•如用肌电图研究完成某一动作时有哪些肌群参与活动,对抗肌群的协调性,以及在疲劳时肌肉收缩的程度对动作的影响等等;又如用脑电图研究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相及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等等。还可以用一些简易的方法研究肌肉的张力、硬度的变化等等o•(3)心理实验法:•如研究动机、兴趣、情绪、个性、意志、注意力、干扰性因素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4)教育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下,在体育教学训练现场进行观察、统计、记录完成动作的成功率和质量等等,然后进行教育学分析。思考2:运动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建立运动条件反射要有哪些条件?•运动技能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的运动性条件反射。所谓复杂的是指在完成某一技术动作时,有多种分析器参与活动。所谓链锁的是指运动技能包括很多技术环节,一环扣一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正好是下一个动作开始的条件刺激物。所谓本体感受的,是由于完成任何一个技术动作,都离不开肌肉活动,故运动技能又称为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条件是:•(1)条件刺激物必须在非条件刺激物之前出现。如在给狗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时,充响铃,后(相隔时间不能长)给食狗,引起唾液分泌,经多次重复后,狗一听到响铃,未吃食物也会引起唾液分泌。在建立这一条件反射时铃声(条件刺激物)必须出现在食物(非条件刺激物)之前,如果倒过来,铃声就失去了意义。在体育放学中,让学生看教师的示范,听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就具有这种意义和作用。(2)大脑皮层必须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所谓适宜的兴奋状态,就是说兴奋性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兴奋性太高,兴奋容易扩散,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刚做完游戏,学生由于激烈的争夺,兴奋异常,马上就转入学习新动作,效果不好,教师应当安排必要的过渡,待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和组织学生练习新的动作,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兴奋性太低,也不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例如,学生刚刚上完文化课或午睡之后,无精打采,兴奋性很低,此时上体育课,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如课前动员,组织学生做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做游戏,生动的讲解,优美的示范,特别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3)要有适宜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是否适宜,对形成条件反射的过度影响也很大。在一定范围内,条件刺激物和非条件刺激物的强度越大,则越容易建立条件反射。但如果刺激强度过大,就会成为劣性刺激,大脑皮层反而转为抑制。而刺激强度太小,则不能引起大脑皮层的适度兴奋,也难以建立条件反射。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讲解的生动形象,口令清晰宏亮,示范准确优美,练习的难度、进度、要求及负荷要注意区别对待,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要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在建立条件反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免产生外抑制,而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持教学环境的相对安静,如有条件在教学场地安排上避免相互干扰,注意讲解示范时学生的面向问题等等;另方面应教育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减少外界额外刺激的干扰。思考3:为什么已经学会的动作还会忘记?•在条件反射建成后,如果只反复给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则会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消退抑制的发展,能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产生新的适应性,因而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消退抑制产生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第一,条件反射建立的巩固程度,刚建立的条件反射,容易消退,建立很久而十分巩固的条件反射,不易消退;第二,消退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在条件反射消退过程中,如果消退的次数多,每次间隔短,条件反射就消退得快而彻底。反之,则慢,且不彻底。•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一种消退抑制。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一定要及时连续地纠正,以防错误动作巩固、定型。如果一时难以纠正过来,亦可让学生停止一段时间练习后,再加以纠正,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思考4:有哪些生理因素影响学习动作的质量?•(1)兴奋和抑制强度的不同•当兴奋的强度大于抑制的强度时,兴奋就扩散,而抑制就集中,反之,当抑制的强度大于兴奋时,则抑制扩散,兴奋集中。例如运动员经过一天的学习、训练之后,精神和体力消耗很大,到了晚上就感到非常疲倦,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此时的抑制强度大于兴奋,由于抑制的扩散,就发困,想睡。当睡足了,兴奋的强度逐渐超过了抑制的强度,于是就醒来了。•(2)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不同•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巩固,兴奋和抑制就越集中越不容易受到干扰。•(3)年龄的差异•少年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都容易扩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讲解力求生动、形象、简明扼要、教法要求多样化,切勿把课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思考5:运动成绩提高的生理心理规律是什么?•无论是带纪录的田经、游泳等项目,或是不带纪录的球类、体操等项目,其运动成绩(或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训练初期运动成绩提高得快,而后期则提高得低且难。我们都知道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但其原因何在呢?•(1)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过去已经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环节及动作经验,具有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的掌握。但到了后期,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运动条件反射的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训练初期所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差距很大,这就相当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运动条件反射。•(2)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而到后期则要求进行精确的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对分化的精确度也要求越高,因此,这种分化抑制的建立也就越困难。•(3)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是建立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上的。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素质基础,而到了后期,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时间的。•(4)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运动训练也总是分周期的。运动成绩是身体索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每一训练周期,在不同的训练水平上,都存在构成运动成绩的诸因素的重新综合问题。这种综合实质上是要求重新建立更高水平的运动条件反射。以跳远为例,要提高成绩就必须发展素质,当素质得到发展以后,既要求技术作相应的改进,以利于使提高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成绩。这一过程当然要比单纯的学习和掌握跳远技术困难得多,所需要的时间也长得多。•(5)从心理因素上来分机初学动作时,动作内容和教学训练方法都比较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