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过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将会黯然失色。★笔名的由来鲁迅原名周樟寿,学名周树人,号豫山、豫才。“鲁迅”是他37岁也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此后一生用得最多也最为世人所知的笔名。取名原因(1)对母亲鲁瑞的爱。(2)自勉: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一、生平简历1、在故乡的土地上成长(1881-1898)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绍兴没落封建仕宦家族。•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童年鲁迅师从具有侠义情怀的挂名和尚龙师父和质朴方正、博学严谨的寿镜吾。鲁迅的父母水乡绍兴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呐喊·自序》)“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2、南京求学(1898—1902)“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898年南京求学,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树立“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发展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3、扶桑求学(1902—1909)1902年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在弘文学院毕业,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结识了藤野先生。“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1905-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执教。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1904.4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的住所血荐轩辕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09年摄于日本东京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留日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最富个人特色的是“立人”(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配的实体。)4.1909—1927年创作与战斗1909年回国,先后在绍兴、杭州两地教书,结识范爱农。1912年进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先往南京,旋迁北京。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使鲁迅深深失望;社会的动荡、婚姻的不如意、谋生的艰难,所显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鲁迅归国后十年的悲观绝望情绪。文学革命及俄国十月革命激发了鲁迅的历史参与意识,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由沉默而呐喊,开始发表白话小说、诗和杂文。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愤恨,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使鲁迅的创作有一个高起点。他很快成为新文学的主将。先后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及杂文《我之节烈观》等,之后不久,出版小说集《呐喊》。从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兼职教书,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结识许广平。1924—1926年,鲁迅战斗与创作进入第二时期。出版小说集《彷徨》,杂文集《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等。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927年1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开始接触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20年代的鲁迅学生时代的许广平鲁迅和青年学生在一起5、1927—1936年上海十年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到达上海定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办杂志,组织社团。如《奔流》《朝花周刊》。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及其它文学作品。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培养左翼文艺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等。投身革命活动和革命文艺运动。鲁迅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发来电吊唁。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战斗在上海发起左联全家福1930.1.4柔石牺牲后为释母亲牵挂而拍摄左联为鲁迅秘密纪念50岁生日而摄鲁迅50岁生日照鲁迅遗容上海鲁迅墓鲁迅手迹广州鲁迅与许广平雕塑合像鲁迅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博才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二、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内容(收录散文诗24篇)写作背景:文苑寂寞,战场平安,伙伴散掉;兄弟失和;正在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野草》初版封面“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野草》的主题•《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1)无归宿感,“过客”意识。•《影的告别》“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只能“彷徨于无地”。•《颓败线的颤动》、《复仇(其二)》•(2)必死的主题。•用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把死亡转化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死火》“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影的告别》:“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3)荒诞的主题。•荒诞背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发现。•《立论》:一切围绕权利的立论都是权利化的表现,都是谎言和无意义的闲话,都是对现实的逃避。•《求乞者》:对虚无和虚伪的认识。•《狗的驳诘》:对人势利和虚伪的讽刺。•(4)绝望的抗战。•“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鲁迅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野草》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内心的剖析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形成充满诗意与哲理,幽远奇峻的抒情特色。三、艺术特色•四、《过客》解读•《过客》作于1925年3月2日,是《野草》中唯一一篇以诗剧形式创作而成的散文诗。•1、主题。•作品借助过客这一形象,表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战士精神。•“过客”精神:即指一种确信空虚与无望之后仍然高扬抗争与进取力量的精神——即使是无望的抗争、无望的进取(主题)。•2、分析。•某日的黄昏,老翁和女孩在他们的住所门前——“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接待了一个从“杂树间跄踉走出”的“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的过客。•环境:荒凉、冷寂;•来客:风尘仆仆、步履艰难。•过客上场后,诗剧冲突渐次展开。先是过客讨水,后是女孩进屋取水,其间有一段翁客对话。老翁欲对过客的称呼、来处、去向问个究竟(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来客却一一回答为:“我不知道……”。•不知称呼,是因为原本没有称呼而一路上称呼又太多了的缘故;•不知来路,是因为未曾有一刻停止在这条人生大道上跋涉;•不知去路,是因为从来就这么走,单知向前。•过客喝完水,恢复力气后,就毅然前行。而老翁是主张后退的,过客执意要走下去。•老翁的面目:原来他也是个曾经走过一段探索道路的人,只是遇到了阻力,在这停顿,隐蔽下来了。•“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舞台说明)。当他发现前面是坟,便转回来蛰居在孤寂的小屋里了。尽管前面还有声音呼唤着他前行,他却麻木了,畏缩了,不理采了——他的心和那荒漠一样死气沉沉。•老翁囿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无好心地劝说过客:“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人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不可能走完。”•过客沉思过后坚毅地回答:“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因为回头路,那是黑暗的深渊,吸引着过客的是前面的声音的催促和呼唤——那是真理的声音、希望的声音、革命的声音。•女孩听说过客脚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便慷慨地递给他一片布,让他裹脚。•不料过客并未心安理得地承受这盛满深意的“布施”,生怕将来“没法感激”。这一方面表明过客具有不愿丝毫累及别人的美德,同时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忧虑:自己走这条路究竟能不能给包括女孩在内的人民带来光明,很无把握,如果真是“歧途”、“穷途”将怎么酬报女孩那赤诚的心呢?•老翁象是看透了过客的隐秘,说“你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言外之意是你权且把它看做我们的施舍就是了,谈何感激,我们对你本不寄予希望。这就更触动了过客的心。他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更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处徘徊,祝愿他的灭亡,给我亲眼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过客要把布片还给女孩,但她实心实意要让过客拿来走,即使不用来裹脚,背在袋里,作为一种纪念也好。但盛着孩子的心意,过客仍是不敢承受。老翁说:“可以随时抛在坟地里面。”这既拂逆了女孩心愿也与过客所想大相径庭。老翁改口说:“那么,你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就是了。”女孩才拍手欢笑。•夜幕落下了,黑暗笼罩着大地。老翁和女孩进屋阖上了门。只有过客迈着受伤的脚,昂头奋然向西走去。前面有鲜花,有墓地,再向前呢?可敬的过客在探索着……•3、三个人物。•“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是国家解放中的革命者,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老翁”:革命途中半途而废的人,尽管前面还有声音呼唤着他前行,他却麻木了,畏缩了,不理采了——他的心和那荒漠一样死气沉沉。•这个艺术典型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姑娘”:仍蒙蔽于社会的华美外表的人。•女孩阅世未深,但她情真、意善、质美。她慷慨地递给过客一片布让他裹脚。布片虽小却情意深长,是对可敬的长辈衷心的慰藉,也是以拓荒者希望的寄托。在她的稚嫩的心灵中既无老翁的颓唐意识,亦无过客饱经生活磨砺所铸就的战胜征途中艰难险阻的思想准备。•4、象征。•故事发生的时间:黄昏社会的黑暗,•“夜色越来越浓”社会越来越黑暗,一丝光明都没有。•小土屋,杂树、瓦砾,枯树根一种极端落缺乏生机的现实。•荒凉破败的丛葬,坟一种死亡,一种绝望。•三四十岁的状态困顿倔强的中年人一个不断思索不断探求并屡遭创伤的战士。•过客明知前面是黄昏,明知夜色越来越浓,明知前面是坟,是丛葬,但仍要昂然走过去鲁迅本人明知前路无望便仍努力向前走的革命精神。•五、鲁迅的文学地位•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巨人。•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