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它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通过研究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业已成为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中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概念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是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无论陌生人、熟人还是群体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采用恰当的交往方式十分重要。接近或热情过头会把别人吓跑.过分冷漠也令别人难堪。日本的环境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而人类学家霍尔则称之为“空间关系学”。一、个人空间酒吧座椅在酒吧的吧台边我们常常会看到如下图的现象,陌生人之间都倾向于隔一个座位来坐,为什么呢?公众休闲条椅公众休闲条椅在公园里、林荫道旁、校园、社区里很常见。其中有些设置年代较早的条椅长度在1.6m以上,可供4人坐着休息。但是实际上很少看到这种条椅上同时坐着4个人。常常出现条椅两头忙的景象,为什么呢?人们总是要找没有生人坐着的空椅子去休息。公共汽车座位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有空座位时,人们首先都会选择没人的座椅就坐;而且大部分的都会坐到靠内的座位,为什么呢?心理学家从中得到启发,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自1959年以来,业已公布于众的有关研究已超过300项。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早已出现。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一)个人空间的度量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人的个人空间与动物领地的区别人类的个人空间动物的领地1.可以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以往的研究曾采用三种方法:1、模拟法2、现场研究3、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最早进行的模拟研究的是詹姆斯.基西。做法: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背景上摆放。研究发现妇女与儿童的距离摆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的图形摆的距离离男人更近。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试验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一个图形是一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他们选择位置进行摆放,然后研究者测量代表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试验室研究做法:要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前面较大、后面次之,两侧更容易接近他人。现场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对真实环境中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幼儿园儿童。也有的研究者利用电视、电影和照片来收集自然场景中的有关资料。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二)个人空间的功能试验研究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阅览窒看书或自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并选择一些在这里自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时,并挪动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触。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了座位。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验者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和一把空椅子,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研究表明,当有人闯入自己的空间时,逃离之前常常在行为上做出一些复杂的反应,如改变脸部朝向或调节椅子的角度。有些被试者还做出防卫姿态,如收肩缩肘,手托下巴,还有人以书本或其他物品将自己与来犯者隔开。如果这些防卫措施都无济于事,被试者就可能逃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人的行为1.被入侵者的反应研究显示,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着被侵犯者反应。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会引起更多的动作反应。而且,当个人空间被入侵时,男性所受到干扰比女性更强。(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为了解入侵者年龄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者在剧院中让儿童站在成人后而15cm以内,结果发现,5岁儿童讨人喜欢,对8岁儿童不介意,10岁儿童则引起与成人入侵者同样的反应。入侵者所显示地位也影响图书馆中被试者的反应,如果入侵者是一位衣冠楚楚才气外露的男士,学生则会更急于逃走。2.入侵者的反应一个人在侵犯别人个人空间的同时,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所以侵犯别人的人自己也感觉不自在。例如,在大学教学楼饮水器前1.5m以内有人(注视)时,人们就不愿在这里饮水;但如果饮水器被遮挡(安装在两侧有墙的凹空间内),即使附近有其他人存在,也不影响被试者在这里饮水。然而在社会高密度拥挤的情境中,人到饮水器前饮水几乎不受影响,因为这时人们对社会线索不太注意,因而对侵犯个人空间也不会感到那么不安。研究显示,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空间,尤其是男女交谈的两人空间;如果是两位女士稍好一些;顾忌最少的是两位男性。穿越双人空间的人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安,他们低着头,目不斜视,并低声道歉。如果有两个人仅仅是站在那里,对别人的穿越影响不大,当两人离开1.2m以上时,穿越的人就会增加。群体的大小也影响个人入侵的倾向。一般来说,人们更不愿入侵正在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4人群体比两人群体的影响更甚。看来正在交谈的群体的社会密度显示了群体本身的凝聚力,自然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也更不愿侵犯社会地位高的群体空间,这可以从群体成员的年龄和衣着显示出来所以步行者距群体成员一般比距单独的个人更远。3.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情绪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方面对个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它也随个人情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焦虑的、或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人格人格反映了个人看待世界和事件因果关系的方式。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格变量是内在性外在性。内在人格者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而外在人格者则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全受到威胁,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距离。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的人要小,困为自尊的人对自己采取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不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显示暴力倾向的囚犯的个人空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年龄有关研究认为,儿童越小,在相互接触的多种情境中偏爱的人际距离越小,这一结论适用于不同文化的儿童。大约在青春期开始时显示出类似于成年人的空间行为标准。到了老年,人际距离又显示缩小的倾向。性别男性和女性对所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显示出不同的个人空间:女性以较近距离接触所喜欢的人;而男性的空间行为不随吸引而改变。在与吸引无关时,就性别相同的人所保持的人际距离而论,有人发现,一般两位女性保持着比两位男性更近的距离。两人性别不同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比性别相同时更近。环境因素研究发现:当实验者接近男性被试者时,被试者在顶棚较低的房间时比在顶棚较高的房间时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随房间尺寸减小而增大,随房间增大而减小;当人多时,在房间中设置隔断可减少空间侵犯感;在边界开放的环境中个人空间相对较小。这说明,人们感到便于疏散时有较强的控制感,因而满足于较小的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个人空间影响人际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主要的交往方式。人类学家霍尔以美国西北部中产阶级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一)密切距离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互相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由于敏锐中央凹视觉在近距离时难以调整焦距,因此眼睛常呈内斜视(斗鸡眼)而引起视觉失真);在近距离时发音易受呼吸干扰,触觉成为主要交往方式,适合抚爱和安慰,或者摔跤格斗;距离稍远则表现为亲切的耳语。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处这一距离时会感到严重不安,人们用避免谈话、避免微笑和注视来取得平衡。(二)个人距离处于该距离范围内,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反馈,淡话声音适中,言语交往多于触觉,适用于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0.45-1.20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眼睛很容易调整焦距,观察细部质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失真,但即使在远距离也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对方的整个脸部,必须把中央凹视觉集中在对方脸部的某些特征,如眼睛上;超过这一距离的上(1.20m),就很难用手触及对方,因此可用“一臂长”来形容这一距离。(三)社会距离1.20-3.60m,随着距离增大,中央凹视觉在远距离可以看到整个脸部,在眼睛垂直视角60°的视野范围内可看到对方全身及其周围环境。这就是试衣时常说的“站远点,让我看看”的距离。相互接触已不可能,由视觉提供的信息没有个人距离时详细;其他感觉输入信息也较少,彼此保持正常的声音水平。这一距离常用于非个人的事务性接触,如同事之间商量工作;远距离还起着可不干扰的作用。(四)公共距离3.6-7.6m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此时无细微的感觉信息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为表达意义差别,需要提高声音,语法正规,语调郑重,遣词造句多加斟酌,甚至采用夸大的非言语行为(如动作)辅助言语表达。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霍尔指出,在地中海文化中(包括法国、阿拉伯、南欧和拉丁美洲人等),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其他感觉形态进行人际交往,使用极近的交往距离甚至频繁的身体与日光接触,显示出极大的密切性。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国白种人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切行为。这一观点已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证实。当两个文化不同而又互不了解的人相互交往时.尴尬的局面就会出现:一方总感到彼此距离太远而不断向前靠拢,另一方总感到距离太近而不断后退,形成所谓“进退舞”。但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和北欧文化,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1、个人交往时的座位选择三、人际空间的定位萨默经大量研究认为,一般朋友交谈选择角对角就坐;一对竞争者常选择面对面就坐;合作者更多的选择肩并肩就坐。2、公共场合的座位尊卑古今中外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相对位置还常常与其权力和地位相对应。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朝廷上,天子总是高高在上坐北朝南,百官文东武西分列两侧;中国人室内坐位也有尊卑,宴会时上坐总是留给贵宾和长者。据说希特勒喜欢在会议室采用特别长的长条形会议桌.他自己总是占据前方端头位置以显示元首的权威。3、国际会议上的坐位排列在国际会议上,位置不仅代表个人地位,还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尊严。1807年,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晤时,为了确保双方坐在一起时都不失面子,这位法国皇帝安排了一条精心制造的驳船,抛锚在作为两国边界的、普鲁士的涅曼河正中。驳船上造了两间一样的房间,各自的门都朝着各自国家的河岸。按照约定,双方君主在相同时间到达自己一方的河岸,并在同时被渡上驳船。1959年5月,在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关于德国前途的会谈中,就坐位安排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苏联想让东德与西德享受同等地位;西方国家表示反对,因为这意味着承认东德。最后达成协议:为主要谈判国家设置一个大圆桌,另为东德和西德分设一个较小的长方桌,把东德和西德视为会议观察员。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和谈因争论谈判桌的大小和形状而耽搁了12个月,直到1969年1月15日才最后达成协议:用一个直径为8m多的完整圆桌。每次联合国会议开始之前.将所有成员国的国家名称写在片上,所有卡片都装入一个盒子里,然后从里面摸出一张。这一张上所写的国家代表便坐在第一排第一号坐位,其他国家代表则从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