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宋德星/白俊【英文标题】TheOceaninthe21stCentury:AStudyoftheIndianOceanfromaGeo-StrategicPerspective【作者简介】宋德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白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和海湾石油地位的急遽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开展,印度洋这片古老的海域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在新时期独特的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的地位,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塑造了印度、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大国的印度洋战略选择。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日益抬升,从地缘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印度洋地区,特别是理性认识主要国家的印度洋战略和政策变化,成为新世纪中国维护并促进在该地区重要战略利益的重要步骤。AftertheColdWar,theIndianOcean,astrategicarenawithgreathistory,catchestheglobalattentions,fortheprosperousmaritimetrade,thesignificanceofcrudeoilfromthePersianGulf,andtheupgradedcounter-terrorismoperationssupportedbyinternationalcommunity.Inthenewera,thegeo-strategicandgeo-economicimportanceoftheIndianOceanaredeterminedbyitsuniquegeographicstructureandthestrategicvaluesofmainchokepoints.Furthermore,suchstrategicimportancehasaffected,evenshapedthemaritimestrategiesofmajorpowers,suchasIndia,USA,andChinaintheIndianOcean.WhileChina'sconcerns,botheconomicandstrategic,inthisregionareincreasingdramatically,itisvitalforChinatoreconsidertheIndianOceanregionfromageo-strategicperspective,especiallytorealizerationallythechangesofthestrategiesorpoliciesofthosemajorpowerstowardstheIndianOcean,toprotectandpromoteitsstrategicinterestsinthe21stcentury.【关键词】印度洋/地缘战略/海洋安全战略/中国自2008年以来,索马里海盗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海盗事件频频发生的地域,即索马里—亚丁湾—红海海域的航运安全问题,也举世瞩目,以至于包括主要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纷纷出动军舰展开护航行动。结果,冷战后本身就不平静的印度洋,再次掀起了新的波澜。特别是随着主要大国对印度洋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即海湾地区和马六甲海峡控制权的明争暗斗的日趋激烈,国际社会关于印度洋作为地缘战略核心区域之一的认识进一步被强化。以至于在论说印度洋的重要性时,人们很自然地引证现代海权理论奠基人马汉的预言:“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①从地缘战略视角出发,本文全面阐释了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战略价值,进而论说印度洋在世界政治版图中特有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剖析了新时期印度的印度洋安全战略与海军角色的基本定位、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转折性变化,以及中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一、印度洋的地理构造与主要战略支点的战略价值要认清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首先必须对这个“世界第三大洋”在地理上有具体的认识。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西南以通过非洲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经146°51′线为界,与太平洋相接。在这个地区,总共有47个国家,其中36个国家直接通向印度洋。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量的1/3,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人口数量都超过1.4亿。②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枢纽,印度洋南北最长约1046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9655公里。印度洋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0.6%,③平均深度约为3643米,已知最深点位于阿米特兰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AmiranteTrench),深9074米。据测算,印度洋总共蕴含约2.9亿立方千米的水资源。④印度洋地区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以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波斯湾海底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天然气储量7100亿立方米,油气资源占中东地区探明储量的1/4。印度洋海域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此外,印度洋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除去最南端以外,印度洋还是一个温润的大洋。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大洋都是平静的,风暴罕至,也没有变幻莫测的洋流。⑤这些特点使得全年在印度洋上航行成为可能。在印度洋的大洋中脊,一座广阔的海底山脉一直从南亚次大陆延伸到南极,将整个印度洋从地理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地理上看,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濒临的印度洋北部,因为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内海(红海)、海湾(孟加拉湾、波斯湾)和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此外,印度洋中还分布着南北走向由大洋中脊突出形成的三串岛链:西部群岛(索科拉岛、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中部群岛(拉克代夫群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东部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⑥印度洋独特地位的形成是因为陆地从三个方向把这片水域同其他大洋隔离开来。亚洲南面成为一道屋脊,非洲大陆成为西墙,而缅甸、马来西亚和连绵的海岛保护它的东面。跟其他诸洋相比,这个特点显得很突出。与印度洋不同,环绕两极的北冰洋和南极洲,与有人居住的陆地没有联系;而太平洋和大西洋则从南到北,像两条大道,没有隆起的陆地,也没有大面积的陆地伸入大洋中间。所以,从地理上看,尽管印度洋的面积辽阔,水流和风向都带有海洋性质,但它的绝大部分无疑具有一些被陆地包围的海洋的特征。⑦正因为陆地包围的特征,结果使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四个进出印度洋的通道被赋予了极大的战略价值。这四个门户分别是:位于澳大利亚南部和南非好望角以南两个开阔的进口,位于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曼德—红海—苏伊士通道,以及位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岛屿空隙(包括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从西方进入印度洋有两条重要的海上航线,分别是“苏伊士航线”与“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航线通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湾、红海和曼德海峡,将地中海和阿拉伯海连接在一起。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以后,这一航线就成为连接“三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和“四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的重要海上生命线。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封闭苏伊士运河,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结果,从西欧、黑海港口开往亚洲、非洲、远东和澳大利亚的船只,不得不绕行1000多海里,通过好望角航线进出印度洋。虽然运河不能够容纳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但作为从大西洋经地中海进入印度洋的最近通道,苏伊士航线依然保持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另外一条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就是好望角航线——沿非洲大陆海岸线在南非的好望角进出印度洋。自1496年达•伽马第一次通过好望角开始,几百年以来通过好望角航线来往于东西方之间的船只络绎不绝。即使在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因为运河的吞吐能力有限和运河两岸的政治动荡,好望角航线依然是很多大型远洋运输的首选,特别是对于欧美国家运送石油、矿石和食品的油轮和散装货轮来说,更是如此。马六甲海峡地区(StraitsofMalacca)⑧和澳大利亚南部巴斯海峡(BassStrait)是从东方进入印度洋的重要的海上航线。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之间,长度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安顺(TelokAnson)约300海里,整个海峡东窄西宽呈漏斗状,平均宽度约30海里。马六甲海峡之所以有这样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是因为它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最短、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海上航线。⑨马六甲海峡不仅仅连接了东南亚国家、远东太平洋国家同印度洋地区国家(IOR),对于美国、日本、中国等大国来说,马六甲海峡同样是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日本约90%的石油需要从中东进口,这些石油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对于美国来说,马六甲海峡是其全球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是美国海上机动兵力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发动的历次战争中,马六甲海峡对美国舰艇部队快速集结和后勤保障都起着重要作用。⑩上述四个战略通道构成了印度洋区域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chokepoint)。控制这四个进出印度洋的通道,就能够控制整个印度洋地区。历史上,英国正是因为在这四个地区均享有战略优势地位,所以一度将印度洋变成了“不列颠内湖”。同时,控制任何一条咽喉要道,都能够对世界局势产生影响,因为关闭或者拒绝同意使用其中任何一条咽喉要道,都会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消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马汉才将印度洋称为“21世纪的大洋”。二、印度洋独特的地缘战略与地缘经济地位在世界大洋之中,印度洋作为一个地理中介,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从地缘上把各国分割开来而不是联系在一起,结果使得辽阔的印度洋涵括了几个各不相同的战略区域,并导致主要的国际战略利益都聚焦于印度洋西北部的海湾地区和东北部的马六甲海峡。实际上,如果说人们关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那也是指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的辽阔地带。这一弧形地带包括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冲突区,如海湾地区、阿富汗、印巴边界等。自然地,世界主要大国的印度洋战略视野与印度洋的这一地缘特质密切相关。(11)在印度洋的北部,沿红海海岸,经过阿拉伯半岛、波斯湾、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直到马六甲海峡的弧形地带,以及分布在邻近区域的相关岛屿,构成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一条弧形战略地带。在这条弧形战略地带上,囊括了波斯湾、伊朗、南亚和东南亚西部等重要的地缘战略核心区域,也有着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重要的海洋交通要道。就国家构成而言,除了印度、伊朗等区域性大国和一些“枢纽国家”都处在这一关键性区域外,该弧形战略地带还几乎涵盖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即便是作为世俗国家的印度,也拥有占人口总数11.4%的穆斯林),所以这是一条“伊斯兰之弧”(arcofIslam)。(12)结果,在“9•11”事件之后,该战略区域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反恐力量与恐怖主义势力缠斗的主战场。从全球地缘战略格局来看,印度洋北部弧形战略地带构成了欧亚大陆柔软的腹部,是欧亚大陆唯一面向温水海洋的地区。所以,控制这一地区,不仅意味着从海洋方向上掌控整个印度洋,而且还意味着在陆地方向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渗透。所以,虽然这里气候温润,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和资源的优势并没有为这一地区带来繁荣与稳定。相反,纵观这一弧形战略地带,从埃及、索马里到伊拉克、伊朗,从巴基斯坦、印度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大国,(13)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在“欧亚大棋局”中,该地区总是充斥着外部大国利益的交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