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况(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况人文教育系孙宇上古文学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远古神话《山海经》《淮南子》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二、神话的内容:•创世神话——盘古、女娲(补天、兄妹结婚)•自然神话——人面兽身、动物为主•英雄神话——精卫、后羿、鲧禹等•战争神话——黄帝、蚩尤、刑天等三、中国神话的特征•忧患意识•反抗精神•爱民倾向四、神话的影响•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一是作为素材,成为后世文学的故事宝库。•二是其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五、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2、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优美的艺术形象。3、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段,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初的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诗歌方面《诗经》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楚辞》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史传文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散文方面诸子百家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二、《诗经》的分类《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四始六义“四始”是指《诗经》中风、雅、颂中四篇列首位的诗:《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为四始。“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四、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诗经的特色:1.现实主义精神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造3.纯朴优美的艺术语言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的地位:《诗经》在当时人的心中地位已经很高了,今天《诗经》仍以其独具的淳美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诗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宝库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五、楚辞的产生•“楚辞”定义•“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六、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宋玉)(1)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2)楚国的地方民歌和音乐则直接影响了楚辞的艺术形式(3)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七、《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八、《离骚》的艺术成就1.灵均形象的塑造2.创作方法的突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3.表现手法的开拓创造出两类意象,香草和美人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先秦散文的发展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文明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左传》(记事)《国语》《战国策》(记言)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二、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2、“士”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文学本身的规律性先秦诸子散文概述1.什么是诸子散文?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2.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3.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春秋战国之交——语录体——《论语》、《墨子》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孟子》、《庄子》战国后期——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两汉文学一、辞赋——汉文学主流(骚体赋、散体大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二京赋》二、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三、诗歌——1、西汉初期诗歌:楚歌体、杂言、V言诗、五言诗、七言诗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妇病行》《古诗十九首》凤求凰(一)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予飞兮,使我沦亡。凤求凰(二)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ěr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xiéháng兮共翱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偏就没了——亿(忆)。•君心淡漠,他已无忆、无意了。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白头吟卓文君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四、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上至黄帝,下至西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项羽本纪》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陈涉世家》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五、汉乐府诗的体制特点从句式上看:五言+杂言1.杂言乐府诗:《上邪》、《有所思》、《东门行》2.五言乐府诗:《陌上桑》、《江南》六、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1.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2.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陌上桑》、《妇病行》、《东门行》3.反映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上邪》4.用于郊庙祭祀的诗歌——《安世房中歌》乐府诗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代表作如《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最杰出的一首叙事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七、《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作者: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内容:游子诗+思妇诗,反映的大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混乱的真实面貌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公元196年至公元589年•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三、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pèi]《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三曹•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曹操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也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选讲:《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