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清朝园林概述中国园林自宋代的全盛期以后,元、明总体上承传了两宋的园林,到清朝定都北京,园林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而从清初到清朝中期、后期,集中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深厚的积淀,显示出了辉煌的成就。无论皇家和私家,都兴起了规模广而大的造园活动。造园技艺也达到了巅峰地步。然而盛极而衰,封建文化走到这个阶段,固步自封的态势也已表露无疑,反映在园林上,是其过分的追求形式和技巧,失去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园林更多地表现出外在虚华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其性质功能也发生较大的转变。而在其内在的艺术创作方面,僵化、程式化越发严重,守成多于创新,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危机的爆发,园林也急剧的衰落。在三大种类型园林中,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发展变化大,寺观园林的发展变化要小些。这都与其各自的社会性质息息相关。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师法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融于自然)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皇家园林清朝入关入主北京之初,北京城并未遭到破坏,基本沿用明代的宫殿、庙坛,苑林,只有个别的增损、改建和易名,建筑格局大体保持原有格局,皇城则随着清朝宫廷改制而有较大的变动。这时的统治者来自关外,游牧民族骑射的生活秉性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园林的生活理解与汉族统治者的有较大的不同,也不习惯北京城内的炎夏溽暑的气候,对皇家园林的建设着重于北京西北郊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再者此时南方还没有统一,还在兵戈当中,政治形势还不稳定,财经实力也不能支撑大兴土建。而待到康熙朝中期,平定三藩叛乱,台湾归附,与塞外部族结盟相处,团结蒙藏各族人民,外蒙各部也相继依附,自明末大动乱后,出现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在之后较长时间的平安稳定中,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全国人口迅速增加,北京城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皇室的财经实力日趋雄厚,皇家园林建设从此开始,一直到进入乾隆时期,到达建设的高峰期。而清朝的皇家园林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又有着莫大的关系。乾隆皇帝身处在这样一个盛世,他喜欢汉族文化,诸如诗词书画,附庸风雅,也常四处游历,留恋往返于自然山水,对于风景造园也很有兴趣,希冀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曾数次南下江南,对于江南众多的园林品评鉴赏,自然是一边鉴赏一边暗暗羡慕,并作为自己要大兴土木的参考。日后他的诸多皇家园林都有许多的江南园林元素,中国的山水文化已成为社会的高雅追求,实际上可以说,皇家园林的风格,也很受这时的文化风尚的影响。乾隆皇帝不仅仅是只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还亲自参与造园事宜,按自己的意愿来对园林进行建设改造。皇家造园的实践经验上承前代传统并汲取地方技艺,逐渐成熟。从乾隆三年(1738)直到三十九年(1774)三十年间,皇家的园林建设几乎没有间断过,在北京皇诚,宫城,近郊、远郊、畿辅以及承德等地,营建、扩建、改建的大小园林有上千公顷之多,规模范围之大,世所罕见。而且从此开始,皇室对皇家园林的欲求难以遏止,后世即便有皇帝不热衷于园林建设,而皇室也难以停止园林土木建设。皇家园林的鼎盛,当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其消耗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表面呈现出的繁荣盛世,更埋藏了巨大的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好大喜功、闭目塞听的所谓“天朝上国”沉浸在自己虚华奢侈的表面上,到乾隆朝,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终于完成,支撑过嘉庆朝,到道光朝,其最后的繁荣结束,皇室既没有财力进行新的园林建设,也只能勉力支撑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然而皇家园林的所装载的奢侈生活却并不随社会变化而改变,即便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最高统治者依然热衷于奢华的园林生活,无视明明白白巨大的社会危机。此时的皇家园林多数被荒废了,而统治者长住的行宫离苑依然穷奢极华,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军经费来操办个人喜宴,又哪里会把八国联军在北京各处的抢劫、在圆明园内的暴行当成切肤之痛呢?而圆明园的被毁,也成了皇家园林破败毁灭的标志,到清末,大部分均化成断垣残壁、荒烟蔓草、麦垄田野了,也更成为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见证。在清朝几百年间里,皇家园林的的兴起、成熟、鼎盛和衰落,又一次地见证了封建统治的循环反复,由盛及衰,更见证了封建文化逐步地走向末端终点。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当以江南地区为绝对代表。江南,指的是现今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自宋、元、明以来,一直到清朝,江南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农业产量最高,手工业、商业也最为繁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经济的发达也同时促成了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名士文人辈出,于社会文风的影响也极广,浓厚的文化风气自然也深刻影响了园林景观的理论和技艺,文人雅士希望能以“雅园寒舍”为居,有钱人士、地主老财也能附庸风雅,大举造园,虽然以“寒舍”称呼,然而要将这些园林做起来,却实在是一点也不简陋和朴素,实在是大有耗费和讲究。文人名士聚集之地,同时也兴盛了众多的戏剧、书画、工艺美术和陶瓷鉴品,著名的“扬州八怪”便活跃在此地。江南地区水道湖泊众多,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又盛产适于造园的优质石材,民间建筑技艺精湛。众多的造园家和匠师在此环境中纷纷涌现出来。这些都将是将私家园林推向顶盛的条件。在江南地区尤以扬州和苏州成为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扬州自隋唐以来就一直是繁华富贵之地,因其天然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南北水路的交通枢纽和江南的商业中心,是两淮食盐的集散地,是徽州、江西、两湖商人的聚集地,这些富贵的商人争相斥巨资修造邸宅和园林,扶持造园技术,求购上等造园材料,其私家园林的鼎盛,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苏州等地亦然。不仅仅是商人,官僚、文人、地主尽皆投入造园活动实践中。北京则是北方造园的中心。北京长期以来是国家政治中心,虽然经济比不上江南等地,然而其私家园林的兴盛,依然为中国古典园林增色添彩。康乾盛世之后,大量的官僚,王公贵戚迁聚北京,外省大员,蒙古王公都要在本地兴造宅园。这些权贵显赫之人大多有良好的文化水平,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其对造园的意愿要求不仅仅是士人的风格,会更多的在园林中表现华贵富丽的色彩,这就与江南的民间园林有着些些的不同。自康熙朝以来,大量皇家园林的建设,为本地的私家园林建设积累了大量的造园人才和施工管理经验。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其造园的材料多取自本地,园林中能显示出北方雄浑沉寂的风格特点。然而与本地文化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的是,北方的私家园林更多表现了程式化的等级观念,远不如江南的私家园林那样生动活跃。岭南的私家园林则是另一派风格的代表。岭南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生长。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也相应的繁荣,私家造园逐渐兴盛,并逐渐影响到潮州,福建和台湾等地。由于侨乡遍布,本地人接触海外事物较早,受西洋文明影响也多一些,私家造园中一些局部也会带着些欧洲的风格,譬如西洋式石栏杆,雕花玻璃等。为了适应炎热气候和遮荫,便于雨季时候的交通联系、抵御台风袭击,从诸多实用功能出发,岭南的私家园林则有更多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密集紧凑,通透开敞,轻快活泼,既有自己的地方特点,又汲取江南园林的建筑传统,引用海外和西方的布置特点。可以说凡是某一中心地区,地理的,经济的,文化的,或是政治的中心之地,总是能吸引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向其靠拢聚集,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的繁荣兴盛。私家园林更作为一种优雅高尚的生活条件,深植人的文化和生活中。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败腐朽,乱世来临,私家园林亦在乱世中与世沉浮动荡,或遭抢劫损毁,主人遗弃荒废,或遭战火祸害,几易其手。然而一遇着有钱有势之人,却总还有生机,即便是大军阀,大商人,大地主,也总能趁着乱世兼并各地的豪府大园,并继续经营造园建设,然而这时的私家园林多半也只能维持其外在的传统罢了,玩味的意思更多于传统的隐逸内容。寺观园林寺观园林作为宗教的承载之地,因其社会性质特殊,往往能有特殊的发展环境。清朝政府的几代统治者都崇信佛教,对佛道两教都积极保护,还为了团结笼络蒙藏族的人士而特别扶持喇嘛教,在各地分别兴建许多寺庙。有了最高统治阶层的保护和支持,寺观园林总能在宗教自身的发展中,找到存在和发展的道路。寺观园林的发展,没有特别稳固的经济基础,除了政府的支持,达官富人的捐赠,就是平民百姓的香火钱了,宗教人士本身讲究清修和宁静的环境。经济条件和本身的意愿决定了寺观园林朴实简洁和肃穆的特点。然而寺观园林也继承了文人化的传统,除了某些宗教特点之外,其余的则与传统的私家园林并无多大区别。到封建后期,儒、释、道文化互为渗透影响,隐隐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体,这样的寺观园林总能成为当地的文化圣地,吸引各方高人雅士前来游赏交往。这就更能为寺观园林增加文化色彩,而深厚的文化色彩和清雅的气氛就构成了寺观园林最大的特色,为寺观成为名园积累资本。寺观园林的偏僻稳定的立地条件,也成为古树名木、珍贵花草栽培生长之地,,不少寺庙都以名花古树而名噪一时,其环境也总能完好地保存历朝历代名人足迹,成为人们凭古怀今,沉静哲思的场所。其开放性和单纯的功能使得其更具有园林的疏朗感,和天然的环境气氛,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活之地,也使其享有了较高的文化氛围和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使得寺观园林更容易安然度过朝秦暮楚的社会纷争,在封建末期的大混乱中,保存了古典园林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1建筑的低级阶段,建筑体系萌芽:由巢居与穴居开始发展.2两种代表建筑类型:(1)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源自巢居)(2)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建筑(源自穴居)3著名建筑遗址:(1)浙江余姚河母渡建筑遗址(2)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五蠹篇》“《墨子•辞过》中记载: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易经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奴隶社会1.夏商时期(1)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2)著名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2.西周(1)出现等级制度;(2)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3)著名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3.春秋时期(1)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2)建筑上的重要发展: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夏商时期(1)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期的木结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详见p21)夏商时期(2)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有专家把它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造了一些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详见p2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砖的历史。图为在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的36cm*14cm*6cm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封建社会早期建筑1.战国时期城市建设高潮2.秦汉时期3.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战国时期1.城市建设的高潮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2.建筑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