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药性理论(学生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药性理论一、药性的含义药物与治疗有关的性质和功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二、药性理论的含义:研究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三、药性理论的提出1.疾病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邪气(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邪正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的结果。2.药物的基本作用祛邪—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正—扶弱补虚调整或重建机体的正常机能3.原理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即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偏盛偏衰。其所谓偏性也就是药性,也称性能。性—性质—包括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从不同角度对药物医疗作用的概括与说明)能—功能(功效)—医疗作用。(分析确定药物性质的依据)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不良作用: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对人体的伤害作用。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寒凉温热><同属阴表示程度差别同属阳表示程度差别平药性平和偏寒偏热不明显药物四气的确定药物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的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既可用于热证,又可用于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平性,或微寒,或微温。二、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寒凉药热性疾病清热、泻火、解毒、或补阴温热药寒性疾病散寒、温里、或补阳、或补气三、四气的意义1.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药物,是辨证用药的关键。阳热证选用寒凉,阴寒证选用温热药。2.恰当选药的依据。寒与凉、温与热程度上的差别,是临床恰当选药的依据。病重药轻,难以奏效;病轻药重,易伤正气。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淡附于甘,酸涩并称”,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二、五味的产生(确定)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三、五味的作用与适应证辛味能散(发散)外感表证。如麻黄、薄荷能行(通行)行气滞气机阻滞。如橘皮、木香行血瘀不良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散表邪散结滞祛风湿开心窍痰核瘰疬。如半夏、天南星风湿痹痛。如羌活、独活窍闭神昏。如麝香、石菖蒲通鼻窍通阳气瘀血阻滞。如川芎、红花阳气被遏。如桂枝、薤白鼻塞不通。如辛夷、白芷甘味正气虚弱。如人参、鹿茸、当归、沙参调和药性药物的毒性或偏胜之性。如甘草、大枣、蜂蜜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如白芍、甘草不良作用:大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补虚扶正能补(补益)能和(调和)能缓(缓和)缓和急迫能润(润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如蜂蜜肺燥咳嗽。如沙参酸味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收敛止汗。收敛止汗虚喘劳嗽。如乌梅、五味子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虚汗之证。如山萸、五味子收敛止血敛肺止咳虚损出血。如地榆、花蕊石能涩(固涩)能收(收敛)久泻脱肛。如诃子、五倍子遗精遗尿。如山萸、金樱子崩漏带下。如山萸、赤石脂不良作用:易敛邪气,凡邪气未尽均当慎用或忌用。苦味不良作用:多易伤津、败胃,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使用。能泻苦能坚(坚阴)清泻实热火毒。如黄芩、栀子降逆止呕胃气上逆。如丁香、柿蒂通泄大便秘结。如大黄、番泻叶寒湿阻滞。如苍术、厚朴阴虚火旺。如黄柏、知母泄大便泻火解毒行气滞行血瘀气机阻滞。如青皮、枳实瘀血阻滞。如桃仁、三棱能降(降逆)降逆平喘肺气上逆。如杏仁、前胡能燥(燥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湿热内蕴。如黄芩、黄连坚固阴液咸味不良作用:有滋水、泻下之功。故脾虚水肿、便溏者慎用。泻下通便大便燥结。如芒硝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海藻、昆布、鳖甲软坚散结能软(软坚)能下(泻下)淡味能渗(渗湿)能利(利尿)渗利水湿通利小便水肿。如茯苓、猪苓小便不利。如茯苓、猪苓不良作用:大多易伤津液,凡阴虚津亏者慎用。淡附于甘:甘淡、甘四、气味合参(气味组合)每一味药均具有气、味,气味共存于一药,综合决定药物的作用。所以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辨别药物的作用。每一味药均有一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味。因此,气味合参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气味均含功能的意义,每一气、味各有数种作用,多种多样的气味组合可以决定更加多种多样的药物作用。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气味不同,作用有别气同味异:如温辛甘酸苦咸麻黄、桂枝发散风寒黄芪温补中气鹿茸温补阳气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苍术燥湿健脾杏仁止咳平喘肉苁蓉补肾助阳味同气异:如有时气味虽相同,但却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至于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厚朴苦辛温燥湿行气消积平喘当归甘辛温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独活辛苦温祛风除湿解表散寒夏枯草辛苦寒清肝火散郁结辛寒凉温热石膏清热泻火薄荷发散风热麻黄发散风寒干姜温中回阳甘温寒凉热沙参养阴清热浮小麦养心止汗黄芪温补中气肉桂温补肾火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向。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升上升、升提,趋于向上降浮沉下降、降逆,趋于向下上行、发散,趋于向上、向外下行、收敛,趋于向下、向内病位由于疾病表现上复杂多样,除了寒、热、虚、实外,尚有病位、病势的区别。病势在上在下在表在里如目赤、头痛、胸痛如泄泻、腹痛、腹水、尿闭恶寒、发热并见。如外感表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如实热积滞便秘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如呕吐、呃逆如泄泻、脱肛、遗尿、崩漏如自汗、盗汗如表证未解而入里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二、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升与浮、沉与降的作用趋向是相对的;升与浮、沉与降的作用趋向是相似的。即四者包含两对矛盾。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升浮药作用趋向:上升、向外治疗疾病:病位: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病位:在上、在表病势: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势:向下、向内常见作用:解表、透疹、宣肺、散寒、散结、温经、行气、活血、开窍、升阳、涌吐等作用。沉降药作用趋向:下行、向内治疗疾病:病位:在下、在里病势:向上、向外常见作用:清热、泻火、泻下、利水、安神、潜阳、降逆、止呕、消积、止汗、收敛等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药物均有升浮或沉降,但也有少数药物不明显,或存在着双向性。三、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用药的意义1.与病位相符、病势相对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一般规律。即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但非绝对,如泄泻,泄泻病位在下该用沉降,病势向下该用升浮。那么,该用升浮?还是该用沉降?脾虚泄泻用升浮食积泄泻用沉降2.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即必须以辨证论治为前提。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四、决定与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入药部位药物质地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人为控制或转化。炮制配伍升浮药辛、甘、温、热大多属升浮。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大多属沉降。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大多属沉降。升浮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属升浮。酒制则升,姜制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经是说明药物对某脏腑、经络或某种疾病起主要或特殊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归经主要说明了药物的作用范围,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作用范围二、药物归经的理论基础归经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1.脏腑经络辨证理论脏腑经络学说不一但是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核心,而且也是临床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药物归经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2.六经辨证理论六经辨证理论是用于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阳三阴主表主半表半里主里主里主里主里膀胱胆胃脾肾肝3.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温热之邪在表温热之邪入里邪热入于营分邪热深入到血分它是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浅深不同的四个阶段,是中药归经的另一理论根据,尤其是对明清以后的中药归经有一定影响。如清气分热的一些药物,就其与脏腑的关系而言,气分多涉肺胃,所以其归经多为肺胃,如石膏、知母。肺肺、胃心、心包心、肝此外,药物的味、臭、色等,也与归经有关,其多见于一些古本草.在实际应用上,药物的味、臭、色等错综复杂,且与药物功效联系较少,因此,在确定药物归经属性上很少应用.三、归经的意义治头痛1.便于临床选择性用药,使药直达病所。根据病变所在部位,按照归经选择恰当药物治疗。如胃经病变当选归胃经的药物,肝经病变当选归肝经的药物,使药直达病所,发挥最大效能。2.归经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羌活白芷柴胡吴萸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厥阴(肝)头项前额、眉棱骨颞侧巅顶3.便于理解、掌握药物。一般说来,大多数中药往往都有多种功效,作用范围较广。应用归经理论可使复杂多样的药物功用条分缕析,执简驭繁,从而便于理解、记忆、掌握。四、归经的应用归经理论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1.与四气五味相结合同是一脏一腑的病变,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同一归经的药物,有寒、热、补、泻的不同。如:肺咳寒热虚实干姜性热温肺化饮黄芩性寒清肺泻火人参甘温温补肺气沙参甘寒滋补肺阴葶苈子苦辛大寒泻肺平喘肺经寒凉温黄芩性寒散清肺泻火薄荷性凉散肺经风热紫苏性温散肺经风寒热干姜性热散温肺化饮肺经辛甘酸麻黄辛以发表、宣肺平喘党参甘以补虚、补肺益气乌梅酸收固涩、敛肺止咳苦陈皮苦以下气、止咳化痰咸蛤蚧咸以补肾、益肺平喘肺寒咳肺气不降肺气不宣选沉降下行,肃降肺气之品。杏仁、苏子选升浮发散,开宣肺气之品。麻黄、桔梗2.与升降浮沉相结合同是一脏一腑的病变,有病位、病势的不同,同归肺经的药物,因其升降浮沉之性不同。肺经升浮沉降桔梗、麻黄,能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苏子,能肃降肺气、止咳平喘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指导临床用药。3.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灵活应用归经如:痰湿咳嗽,其病在肺,根多在脾,治疗还应顾及脾;若为肾虚水泛,还应顾及肾。再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目赤头晕,治疗适当选用黄柏、知母、枸杞、菊花、地黄等肝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益阴降火,滋水涵木。总之,既要了解归经,又要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才能准确指导临床用药。第五节毒性毒即毒性,一般指药物对人体的不利作用。毒性的有无,毒性的大小,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一、中药“毒”的含义古代概念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系指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性按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级现代概念:药物的毒副作用总之,中药中的“毒”,不仅仅是一般所言的“毒物”、“毒药”,同时也包括药物的功效含义在内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