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篇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企业管理中:德鲁克(P.Druker)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贡献。在三方面的贡献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2内容激励理论§3过程激励理论§5知识型员工激励§4股权激励§1激励概述第一节激励的概述◆激励的概念◆激励的重要性◆激励的特点◆激励的基本模型(一)激励的含义琼斯认为:激励涉及行为是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而激发,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的,以及在所有过程进行的当中,该有机体呈现出何种主观反映。阿特金森指出:激励是此时此刻对行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性的影响。弗鲁姆对激励的描述:它是一个过程,这过程主宰人们在多种自愿活动的备选形式中所做出的选择。(一)激励的含义激励: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二)激励的重要性1、受过激励的员工总是主动寻找将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2、受过激励的员工一般重视工作质量3、受过激励的员工,其生产率一般要比缺乏工作热情的员工高。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三)激励的特点◆激励是一种典型的个体现象。◆激励通常是一种意向。◆激励是多元的。◆激励的目的是预测行为。总之,激励是代表行为的方向、范围和持续期,个人的激励程度表明实现其特定行为的积极性大小。(四)激励的模式外界刺激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得到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需要未得到满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模型(四)激励的模式需要或期望产生行动驱动力愿望目标去获得实现反馈目标提供激励的基本模式第二节内容激励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二.奥尔德弗ERG理论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四.麦克莱兰三种需要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内部尊重元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保护自己免受生理或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饥饿、干渴、栖身和其他身体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如果要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她所处的需要层次水平,进而去满足这些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侧重于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侧重于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满足员工需求—生理需求的满足:待遇、奖金、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住房福利设施—安全需求的满足:雇用保证、劳保制度、退休金制度—社交需求的满足:增加彼此合作、加入工作群体、建立友好关系—尊重需求的满足:提供认可、地位、挑战、优厚的报酬、让员工参与决策制定—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提供培训、创造性、晋升、让员工驾驭工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响。第三、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克莱顿·奥德弗(Alderfer)将Maslow的理论简化为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需求分成下列三种:生存需求(Existence):通过食物、空、水、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等因素满足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关系需求(Relatedness):通过有意义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满足需要,类似于归属需要成长需求(Growth):通过个体做出创造或高效率的贡献而满足需要,类似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奥尔德弗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奥德弗的理论提出“挫折—回归”过程:如果未能成功地达到一个高层次需要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达到的低级需要上。他并不强调需要的层次性,就是在较高的需要产生之前,并不一定要在较低需要满足基础上。奥尔德弗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公司政策和管理薪水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本身成就责任感传统满意观与赫兹伯格满意观的对比传统观念不满意满意赫兹伯格的观念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赫兹伯格的理论与马斯洛、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之间的关系生理需要安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麦克利兰的权力、亲和、成就理论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影响。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第三节过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必须在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2期望理论1公平理论3强化理论4目标设置理论5波特——劳勒激励模式过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与应用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偏重于研究激励的认识过程是如何与积极的行为相关联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劳勒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StaceyAdams)于1965年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Referents)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一、公平理论(Equitytheory)——亚当斯(J.StaceyAdams)公平理论的分类按照参照对象的不同对该理论进行分类:一、横向比较:自己vs.组织内他人(判断下式是否成立)。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对自己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对自己所作投入的主观感觉=对他人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主观感觉其数学表达式为:Qp/Ip=Qo/Io公平理论的分类一、横向比较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Qp/IpQo/Io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2)Qp/Ip>Qo/Io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二、纵向比较:自己的今昔(判断下式是否成立)。即把目前所获得报偿与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所获报偿与过去投入的努力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对自己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对自己所作投入的主观感觉=对自己过去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对自己过去投入的主观感觉其数学表达式为:Qp/Ip=Qh/Ih公平理论的分类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Qp/Ip<Qh/Ih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2)Qp/Ip>Qh/Ih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二、纵向比较运用公平理论感觉回报过低的员工会以各种方式回应不公平:—减少投入—改变所得产出或报酬—改变参照的目标—离开该环境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最为重要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注意对有不公平感觉的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应该制定一个能够让员工感到公平并且乐于参与和保持的报酬分配制度。二、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维克托·弗鲁姆(VictorVroom)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期望理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对期望公式的理解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期望公式对期望公式的理解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M=∑V×E效价(V)——工作态度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期望值(E)——工作信心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期望模式期望绩效-回报相关性效价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励个人目标期望模式个人努力:指始发行为的强度;个人绩效:指个人预期达到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