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言当前对都市圈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各国也不统一,有MetropolitanArea、UrbanizedArea、Metropolitan、UrbanAgglomeration、City-Region、DailyUrbanSystem等。国内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也比较混乱,出现许多不同的叫法,如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大都会区等。本文: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1.1都市区概念(1)城市地域概念的界定形式•城市地域概念通常有三种界定形式:•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2)都市区概念起源•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Area”,也译为大都市区。1.1都市区概念(3)都市区的定义•周一星: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宁越敏(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缘区。1.2都市区界定(1)常用方法与指标•结构与形态•功能的方法•学者们多以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大小、外围地区的非农劳动力比例和整个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的比例,这三个指标作为为界定都市区范围的标准。1.2都市区界定•关于都市区范围界定的数学模型,其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包括基于引力模型的断裂点公式和距离衰减效应。•断裂点公式:•距离衰减效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1.2都市区界定(2)国外相关研究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为都市区。1.2都市区界定(3)国内相关研究•周一星等(2000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用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来替代通勤流指标,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津京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区界定方案,认为这些地区都市区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应大于20万,非农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大于60%,外围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75%以上,且这些地区与中心地在地理位置上直接相邻或与划入都市区的县相邻。1.2都市区界定•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2.1都市圈概念(1)概念提出•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2.1都市圈概念(2)国内研究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2.1都市圈概念•郭熙保,黄国庆(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2.1都市圈概念(3)都市圈特征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2)陈建军王国正(2009)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2.2都市圈范围界定(1)界定原则•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2.2都市圈范围界定(2)国外研究1)美国的标准•美国在世界上最早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出规定,设定的标准包括三部分:•第一是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第二是外围区域的城市化标准;•第三是外围区域和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方面的标准。2.2都市圈范围界定2)日本的标准•20世纪50年代,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为:中心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上,周边地区在一天的时间内可以提供或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政令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周边分布一个或多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对外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输量的25%的地域范围。2.2都市圈范围界定•目前日本行政管理部门界定都市圈的标准为:常住地区1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和15岁以上的上学人口在10%以上构成的“通勤圈”和“上学圈”就形成都市圈。•据此日本政府在全国划分出三大都市圈(东京、中京和京阪神)以及地方都市圈。地方都市圈的概念类似于美国的都市区,而大都市圈的概念则类似于城市群,在空间尺度、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上已不同于都市区。2.2都市圈范围界定•1980年,日本全国确定了八大都市圈,即首都圈、近畿圈、中部圈、北海道圈、九州圈、东北圈、中国圈和四国圈。其中,最著名的首都圈包括一都三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崎玉县和千叶县,面积13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31万。2.2都市圈范围界定(3)国内研究1)研究背景•相比日、美而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都市圈的划分标准离不开一国的人口、土地面积大小及构成等基本国情。2.2都市圈范围界定•总体上,我国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介于日、美之间。人口和土地面积是都市圈大小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我国都市圈的划定标准必然和日、美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照搬照抄美国或日本的标准。2.2都市圈范围界定2)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都对都市圈的空间界定做了研究。2.2都市圈范围界定•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界定标准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中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2.2都市圈范围界定•张召堂(2005)通过引入引力和场强模型,计算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最后根据向量判断该城市是否应该划入都市圈;•李彦军(2008)以武汉市为例,引入引力模型与场强模型对都市圈空间界定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即距城市任意一点的城市“场强”计算公式:式中S为场强,P为人口数,V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d为距离2.2都市圈范围界定3)郭熙保,黄国庆(2006):试论都市圈概念及其界定标准。•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了探讨•从定性上来讲,都市圈至少应满足“两大、两高、多通”三项总体原则。2.2都市圈范围界定•A“两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域整体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大(远高于其土地面积占比);•B“两高”:都市圈域内城市密集度高,城市化水平高(至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多通”:都市圈内城市间有快速便利的交通通道相连接,人员、物质、资金、信息等流通通畅,往来频繁,联系紧密。2.2都市圈范围界定•从定量上,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和远景,以及人口、地理等相关条件,在都市圈域界定上提出初、中、高三级标准:•初级标准(单中心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不小于100万,外围地区城市化率在30%~50%之间;圈域总人口在1000万以上,圈域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圈域范围在距离中心城市100公里范围内,圈域内各地到中心城市有较便捷的公、水或铁路,以铁路为主。•济南都市圈2.2都市圈范围界定•中级标准(多中心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0万水平,至少出现一个圈域次中心城市,其城市人口规模次于中心城市,但应达到100万以上,外围地区城市化率在50%~70%之间;圈域总人口在3000万以上,圈域GDP达到8000亿元以上;圈域范围在距离中心城市在200公里范围内,除公、水或铁路外,圈域内形成较为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杭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2.2都市圈范围界定•高级标准(成熟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达到800万以上,出现数个次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分布在100万~800万之间,外围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圈域总人口在5000万以上,圈域GDP达到45000亿元以上。•上海都市圈4)陈建军,王国正(2009):都市圈内涵与界定维度研究•研究方法综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同时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如图所示: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1)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都市区,属于国内典型的多核心网络状都市圈,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网络空间结构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地域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农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地域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农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地域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农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苏州市区98.390.5无锡市区99.094.7常州市区97.290.2常熟市97.690.9江阴市98.186.7溧阳市91.277.3张家港98.386.0宜兴市95.571.8金坛市90.779.5昆山市98.693.8吴江市96.383.5太仓市95.084.3苏锡常都市圈的非农化水平(2007)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2)南京都市圈•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盱眙县、金湖县。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包含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区域,地跨苏皖两省,面积达43236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2600万人。2011年总GDP:14678亿元南京扬州滁州镇江马鞍山芜湖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规划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一带一轴三通道。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3)徐州都市圈•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滕州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空间组织:核心层以50KM为半径,包括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沛县三县(市);紧密层以100KM为半径,包括徐州市睢宁、丰县、新沂,宿迁市,商丘市的永城市,安徽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滕州市,和济宁市的微山县。2.4中国都市圈竞争力排名高汝熹等(2009)——《中国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选取国内非农业人口200万人以上的20个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北京和天津合并为一个都市圈、广州和佛山合并为一个都市圈,最终确定为18个都市圈。•根据各地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交通便捷程度、中心城市的辐射能量等因素,将都市圈的半径划分为三个级别:300公里、200公里、100公里,相应圈内的所有地级市、县级市都是圈内的成员城市。2.4中国都市圈竞争力排名•评价指标:包括发育指数、实力指数、绩效指数三大单元与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