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讲社会阶级与国家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一、什么是阶级?-列宁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一、什么是阶级?-概念的比较(1)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2)阶级与利益集团(罗伯特•达尔)(3)阶级与身份群体(马克斯•韦伯)(1)阶级与阶层阶层就是指有人社会资源多,有人社会资源少的不平等状态(富永健一)。阶级关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阶层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地位,通常用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衡量——断裂(质)VS.连续统(量)。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群体,相反阶层是建立在职业、收入等基础之上的可流动的群体。阶层体系体现了阶级关系,反映了阶级导致结构性经济不公平的方式。(2)阶级与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它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构成了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器之间的缓冲器(本特利、杜鲁门、达尔)。阶级理论关注的是统治权(国体)的问题,而利益集团理论关注的是决策过程。前者认为权力是独占的,后者则认为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分享的。(3)阶级与身份群体韦伯所说的身份群体/地位群体(statusgroup)指的是拥有相似声望(prestige)或生活方式(lifestyle)的一群人。阶级关注的是财富的占有,身份群体关注的是社会声望。由于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声望是职业声望,因此身份群体与基于职业的阶层颇为相近。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标准:财富、声望与权力。二、阶级意味着什么?政治科学的概念背后通常隐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1)阶级与阶层——阶级再生产VS.社会流动(2)阶级与利益集团——阶级统治VS.多元主义(3)阶级与身份群体——经济(生产/分配)VS.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二、阶级意味着什么?(续)政治学不是政治的仆从,但政治学必须与政治并肩而行。政治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总是会干扰我们对于政治现象的判断。与其他的社会科学相比,政治学尤其需要反思的维度。政治科学的“科学性”,首先不在于它的客观真实、价值中立或者精确性,而在于它的反思性。不能仅仅将政治学的概念当做抽象的词汇,而必须把它放到政治现实、历史文化与社会情境中来理解。美国的社会分层研究;英国的阶级分析传统。三、阶级理论面临的挑战(1)理论的挑战:从“建构”到“解构”(2)现实的挑战: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创新——股份制、中产阶级的崛起、公民权的普及与福利国家(1)理论的挑战:从“建构”到“解构”被建构的阶级(想象的共同体?)——汤普森、裴宜理:阶级被种族、职业、性别、邻里网络、地域/籍贯、技术等因素所分割,而不是一个整体。被“解构”的阶级:如果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别的社会力量所肢解、分割,那么,阶级还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吗?“阶级”的概念过时了吗?(1)理论的挑战:从“建构”到“解构”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的),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汤普森(1)理论的挑战:从“建构”到“解构”马克思实际上已经预见到阶级学说可能面临的质疑与挑战——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作为阶级成员去行动?所以他区分了自在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与自为的阶级(追求其客观的阶级利益),在某些国家和某些时代,阶级之所以没有显现出创造历史的能量,那是因为它还只是自在阶级(classinitself)而非自为阶级(classforitself),阶级意识需要通过启蒙与革命来达成。(2)现实的挑战股份制——所有权的社会化或“民主化”中产阶级的崛起——“新阶级”?阶层话语的偷梁换柱,实际上是“中间阶层”公民权的普及与福利国家——降低了阶级划分的显著性四、阶级的最新发展趋势(1)中国制造——资本的回归,劳资关系——阶级分析的回归(2)从“掺水”的中产阶级到“破产”的中产阶级——M型社会、“下流社会”(日本)、“穷忙族”(WorkingPoor)、次贷危机与中产阶级的赤贫化(美、英)(3)无阶级的神话破灭了吗?一亿总中流VS.下流社会(三浦展)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2007年度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日本家庭平均收入为566万日元,比经济高峰时的1994年减少近100万日元;感觉“生活艰难”的家庭比例连续6年上升,达创纪录的57.2%。1995年,享受生活保护者为88万人,现已达150万人,为史上最高纪录;这个历来以高储蓄率著称的国家,零储蓄家庭从2000年的12.4%激增至2006年的22.9%;非正规雇佣者占全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达33.5%,而在24岁以下的人口中,则超过50%。五、阶级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理论(国家的阶级性与相对自主性)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国家的回应性)国家回归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施蒂格勒的俘获国家(statecapture)理论国家的多重角色与内在复杂性国家的阶级性质“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站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站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用“政治系统”取代“国家”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是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或强制性决定),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它由政治团体、体制和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它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同时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的功能。系统和环境形成互动的联系,系统的持续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过程实现。国家的回归以斯考切波、米格代尔、埃文斯、塔罗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回归国家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他们以“国家自主性”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并正式提出了“国家能力”这一学理性的概念。该派学者注意到,国家目标、意志的实现,凭借的不是国家的身份,而是国家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是由国家实际掌握的资源转化而成的,而国家的资源又总是在国家的行动中不断的消耗着,因此,从社会抽取资源的能力也就成为国家最基本的能力。俘获国家所谓国家俘获,是指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能够通过“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而使政府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国家的多重角色与内在复杂性国家既是一个空间/场域,又是一个行动者;前者符合多元主义的想象,后者契合国家自主性的逻辑国家从来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的行动者国家自主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阶级性质,而且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为对大众(被统治阶级)的控制,而且体现在对精英(统计阶级)的有效节制课后思考与延伸阅读中国魏晋时期的门阀算不算阶级?从唐宋实行科举制之后,中国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或者说无阶级的社会?——延伸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有人说:“中产阶级”是发达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参考书目[英]理查德·斯凯思:《阶级》,雷玉琼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英]戴维·李、布赖恩·特纳主编:《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姜辉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