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邹淑萍2008年3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针对学生的整合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如: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如: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时间和创造性学习。•针对教师的整合目标:------革新课程内容。如: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如: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改进教学评价手段。如: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设计、实施教学测评,处理测评结果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测评等。------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与应用,提高备课、学习以及科研等活动的效果与效率。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评价要素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15分)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25分)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围绕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25分)教学效果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大程度高;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25分)教学反思有及时的反馈和课后反思。(10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同伴辅导交互式教学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直接教学发现学习模仿学习基于问题学习webquest资源型学习个体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化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不在于学习的形式是接受还是发现,而在于新材料与学生头脑中已有观念之间是否产生了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也就是非字面的、逻辑的联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直线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行组织者。•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呈现先行组织者让学生回忆已学内容、个人经验,告知学生先前经验与新学内容的相似之处;告知学生新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利用ppt、word、网页、课件等呈现文字、表格、关系图;提供多媒体录像、动画、互动实验、问题等。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看影片、实验或者阅读等方式介绍学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提供多媒体信息、多媒体网络材料、模拟情境、实验程序等。增强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整合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如总结新内容的主要特征、新内容各部分的区别、与先行组织者的具体关系;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如让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的概念或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内容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检验新内容;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新内容及其学习过程,如让学生认识自己做出的假设、推理,判断和挑战这些假设或推理,协调其中的矛盾,澄清自己的疑惑。呈现操练或练习、网上讨论、问题解决等。•应用举例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设计的先行组织者环节一: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卵石的形状(实物投影)呈现一幅河流流域图,标出上、中、下游的位置(多媒体课件)呈现这三个河段的周围环境和河岸岩石的变化(录像)环节二: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讨论:1、河道上、中、下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2、河道上游两岸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讨论后学生发现并理解了“上、中、下游河段的环境与岩石形状各不相同”(上位概念)环节三:增强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学内容“卵石最初是怎样形成的?”……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组织,而不是把学习内容打扮得过分妖娆直接教学•定义:直接教学是教师直接教授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接受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全班学生讲解新概念或新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理解程度。这一模式在结构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定向教师建立学习任务框架,提出学习目标。陈述课程内容和以前学过内容的关系,复习学过的知识。利用ppt、word、网页、课件等呈现文字、表格、关系图、复习题。讲解教师开始讲解新的概念或技能并进行演示、举例。呈现多媒体信息。有组织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呈现练习题及其反馈。有指导的练习教师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监控学生的学习并随时反馈。提供操练和练习程序,监控练习过程并记录结果。独立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的反馈延迟到全部练习完成甚至课后。用电子邮件收发作业。•应用举例: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识字课环节一:定向教师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朗读课文,对读音错误即时纠正,并请学生划出生字。环节二:讲解学习“停、闻、鸣”三个生字。用多媒体课件把字形、字音、字义与图画整合起来,从读字过渡到对字与图形相似之处进行对比。为了让学生掌握笔顺和笔划,教师采用课件演示与示范结合的形式。生字学完后,教师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情境,带着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环节三~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游戏,对游戏中出现的错误随时纠正,在轻松的游戏中达到对生字进行反复练习的目的。环节五:独立练习教师让学生课后进行独立练习。信息技术整合于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课程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步骤就是提出假设、获取数据、验证假设。信息技术整合于探究学习,学生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数据,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来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分析、理解问题,做出假设及其预测,设计探究思路和程序。利用ppt、word、网页、多媒体课件、模拟等创设问题情境。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获取、整理、分析数据。互动模拟实验,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子表格、excel、spss登录、统计、分析数据。形成解释验证假设解释数据结果,验证假设,形成规则、原理。利用word、制图软件表述数据结果。组织结论展示交流阐述、撰写、组织结论,进行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ppt、word、网页、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交流。评价结果反思过程与其他解释进行比较,总结学习结果及相关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利用word、ppt、网页、概念关系图等表述学习结果。•应用举例高中语文网络探究课《民居文化》(长沙市稻田中学张慧)环节一:由电视剧《乔家大院》课文《胡同文化》导入。学生前阶段成果汇报。老师简要地评价。思考:以上的介绍分别侧重从哪个角度来体现民居文化特点?环节二:看学生实地调查的照片,激趣。说说你最想了解长沙地区民居的什么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长沙民居的相关资料。(先将控制权交给学生,老师边看边指点学生,要实行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环节三:从你所了解的长沙民居中,确定一个对象(一所房子、一种房子)选定一个角度,既可以是房子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局部(一扇门、一扇窗、屋内的摆设……),进行介绍,可以先讨论,然后再把讨论的结果发贴到论坛中,请注意突出民居的文化内涵。环节四:请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自由地组合成学习小组,完成一份关于长沙地区民居学习的汇报,发到老师的邮箱中。阅读《语文读本》中的《西安这座城》和《上海的弄堂.》两篇文章,写出读书笔记。环节五:老师请学生说一说,再点开论坛,读两~三位同学的帖子,也可以读读自己的帖子。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特点:a、强调学习过程;b、强调直觉思维;c、强调内在动机;d、强调信息提取。•要求:a、在发现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材料进行良好的组织,以保证学生所发现的知识的系统性;b、在学习过程中,为避免学生盲目“试误”,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c、教师运用教学软件教学时,要熟悉软件的具体内容,仔细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获得自己想要学的原理和抽象概念。•发现学习的应用9876543210123456789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已有经验:玩跷跷板问题:几乘几等于18发现:3x6=6x32x9=9x2•应用举例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教学设计(郴州市一中傅岸新)目标设计:(1)通过音频播放、观察演示实验、实验操作、网络多媒体演示观察,提高生活物理观察探究能力和正确表述生活物理现象的能力。(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多普勒效应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变量控制法分析问题的能力。(3)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培养自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的能力。过程设计:引言学习任务知识准备现象质疑模拟动画探究现象规律交流讨论深入探究学习效果操作实验探究模拟实验探究基于问题学习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包括创设情境和确定问题两个环节。应创设一个安全、自主并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的学习情境。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讲述、播放视频材料、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讨论等形式实现。利用ppt、word、网页、多媒体课件、模拟等创设问题情境。研究问题包括确定议题、研究议题、考察问题和重新确定议题等,直至问题解决。网上查找资料。成果展示采取多种形式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利用投影、ppt、word、网页、邮件、论坛交流。评价反思既反思评价学习表现和成果,也评价反思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支持。利用投影、ppt、word、网页、概念关系图表述。•应用举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教学设计(株洲市二中匡传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情境明确问题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化学家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寻求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并对元素作一科学分类的要求。假设你是一名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化学家,你面对的是日愈丰富的各种元素及其性质的资料,但他们是纷繁杂乱的。你的课题是在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探索总结出规律,最终“发现”元素周期律。登录网站,了解学习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分析资料研究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网站上的资料、完成任务。查阅资料,并分析整理。通过小组协作,运用软件工具排出自己的元素周期表。验证并形成概念指导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揭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意义与不足。组织讨论。在网站上查问资料,分析思考,小组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