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017高三一轮生物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1、概念及其理解: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练习: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B.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C.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D.咱班全体成员是一个种群C生物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思考: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1.种群是物种的进化单位2.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生物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2、种群数量特征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思考: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80,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多少?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幼年、成年、老年)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注意分母是初始值资源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就会加剧生物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思考:稳定型的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为什么?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种群数量会减少。(还受迁出和迁入的影响)生物死亡率种群密度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决定大小迁入率迁出率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2、种群数量特征分析:生物知识点一、种群及其特征分析3.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________或________。2).类型及实例:水稻的________分布;杂草的随机分布;瓢虫的________分布。位置状态布局均匀集群生物知识点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样方法(1)常用取样方法(2)适用范围(3)注意事项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生物知识点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标志重捕法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2、标志操作中应注意事项: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3)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总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生物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种群数目变化生物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变化•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种群数目迁出增加减少生物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小结: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最直接因素.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不同的变化曲线。最典型的是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生物理想条件:•食物(养料)•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Nt=N0t增长率=-1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第一年的数量(1)“J”型增长曲线生物环境条件有限种群密度种内斗争捕食者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增长速率在种群密度较小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上升,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按一定比例下降增长率=0(2)“S”型增长曲线生物K值(环境容纳量)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生物存在条件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率增长速率有无K值影响因素理想条件自然条件稳定不变一直减小至零无有出生率、死亡率很多因素(环境阻力)一直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生物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例、鱼类的捕捞害虫的防治例、蝗虫保护环境,增大K值捕捞之后使某种群数量维持在K/2在种群数量很小时进行防治,不能使种群数量到达K/2降低环境容纳量,使之不适合害虫生存(例如,增加天敌等)生物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血细胞计数法实验:种群密度调查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2.实验步骤生物3.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再根据表格数据画出曲线。如下:(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如果后期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以计数,应当按一定倍数进行定量稀释,然后重新计数。(6)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实验:种群密度调查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间1234567数量思考:后期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原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