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课性质:必修课课程编号:01931050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二年课程主持人:丛志杰赵豫蒙授课教师:丛志杰赵豫蒙贾贵生连自昕张彬任金秋孟和巴雅尔连宇李娟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开课学期:秋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课性质:必修课课程编号:01931050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二年级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学时:48学分:3开课学期:秋季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时: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全书的绪论,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作用,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注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与难点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学要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极其相互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四、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理论品质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高度提高人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学时: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正确把握实践的基本观点。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重点与难点问题: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实践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教学要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及其根本特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列宁物质定义及意义。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三、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与物质。时间。空间。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二、实践的构成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环节四、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二、意识的结构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物质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性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思考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3、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4、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时:9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重点与难点问题:发展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系统的特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方法教学要点: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概念、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二、世界的永恒发展运动、变化与发展。事物变化的多向性及基本方向。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及其特点。必然性与偶然性。五、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必然趋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二、必然性与偶然性三、现实性与可能性四、内容与形式五、本质与现象思考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6.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及其各自的方法论意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实践学时: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重点与难点问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真理及其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作用。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教学要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的对立,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主体、客体的概念、特征、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三、认识过程中反映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认识过程是获取、选择与建构信息之统一。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知与行关系。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及特征、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及特征、基本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本质与现象及其辩证关系。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由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四、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五、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运动中的理性因素及作用。认识运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及作用。第三节真理和价值一、真理真理及其特点。真理与谬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二、价值价值及其特点、类型和作用。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的价值的区别与联系。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思考题:1.如何理解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怎样的?掌握这一过程有何重要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五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学时:3教学基本要求: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及产生原因。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掌握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交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明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重点与难点:唯心史观两大缺陷。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交往。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二、马克思对“历史之迷”的破解与唯物史观的形成三、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三、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二、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交往与经济全球化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四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二、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思考题: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2、如何理解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3、试述交往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学时:9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正确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重点与难点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构成和本质。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社会的观念结构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政治文明。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经济结构一、生产力概念。构成。基本形式。特征。二、生产关系构成。类型。基本特征。三、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产生、实质、发展趋势。第三节社会政治结构一、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结构及其核心。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第四节社会文化结构一、文化结构的构成观念形态的构成。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观念形态的社会功能。二、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三、建设中国的先进文化第四节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一、“文明”及其构成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思考题: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观念形态的构成及其社会功能。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学时: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这一章要重点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系统,分析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重点与难点问题: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要点: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