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内容摘要Part1基本概念:1)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2)第二语言的获得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Part2主要理论:1)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2)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Part3现有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四个阶段Part1基本概念1)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2)第二语言的获得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定义•西方学者的看法:•①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②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承认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也有的学者主张把这种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学习和习得的关系•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以有意识的学习为主;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成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包含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经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吕必松教授的看法:•吕先生主张从另一个角度来区分“学习”和“习得”:•“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为了习得,“习得”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中包含着“习得”;•但是“学习”不等于“习得”;•“学习”和“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所以讲“学习”时,也包括“习得”)。•①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是“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语言学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学习,要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进行,一般都要不同程度地学习语言规则,特别是语法规则,所以是有计划的学习;•另一种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是无计划的学习。•②语言习得:•“习得”就是“学会”,“语言习得”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语言习得”是一种过程,也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的获得•第二语言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学校的正规课堂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和自学等。•人们获得第二语言与获得第一语言途径有很大的不同。•掌握第二语言主要是通过“学得”,而通常不能单靠“习得”。•也就是说获得第一语言以自然习得为主,获得第二语言以课堂正规的学习为主。•学习第二语言者多为成人,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相对比较复杂,他们很少能够自然状态下学习,主要是在教室通过教师、教科书和教具等人为的环境中学习。•一般来说,获得第二语言要比获得第一语言的难度要大。这是因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活语言”相差较远,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时间和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一定的干扰作用,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年龄的问题,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差等等。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共同点:•①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②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③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④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⑤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⑥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⑦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主观条件:•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客观条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2)不同点第一,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点:•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从生理上讲,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儿童的发音器官、肌肉还没有定型,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可以习得地道的发音;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都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他们的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不容易学到地道的发音;•从心理上讲,儿童自我意识不强,自尊心不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强;成人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从智力上讲,儿童大脑尚未固定化,短时记忆能力强,长时记忆能力差,接受能力强。•智力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推理能力差,不善于抽象思维;成人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演绎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综合处理语言材料。2学习的起点不同。•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所谓“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从而认识它的。•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从而认识它的。•学习起点不同决定了学习方法上的差异。3学习的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如果是在自己国家(环境)学习第二语言,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它的环境,或者说,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第二语言,课下使用母语。•如果在目的语国家(环境)学习,虽然课外有语言环境,但有些学习者不愿意或不敢出去交际,还是喜欢和跟自己说同样母语的人扎堆。•从学习时间和环境上说,儿童优于成年人。•但是,儿童接触母语的时间虽长,可语言未经提炼,学习没有计划;成年人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虽短,但语言经过提炼,有严格的教学计划,从时间和学习效果之比来看,成人优于儿童。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这是一种天然的动力。他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和乐趣,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目的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受教育目的:如升学或提高文化素养等;•学术目的的:如专业阅读、研究等;•职业目的:如求职、升职、当汉语教师或翻译等;•职业工具目的:如以汉语为工具从事外交、外贸等工作;•其他临时目的:如旅游、短期居住、社交应酬、好奇心等等。•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者年龄不同,产生的学习动力也不同。有目的时,学习动力强,一旦受到挫折则学习动力易受损,缺乏儿童的那种天然的动力。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不是“教”的,而是自然习得的,输入的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充满了感情、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输入的方法是:重内容,不重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不盯住错误不放,进步时则给予鼓励和奖赏。•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各异,另外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跟老师的输入方法很有关系。第二,语言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不同。•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言语机制以及思维机制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特别是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母语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经形成,母语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学习者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因此适当地精讲一些语言学知识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而不必再重复儿童母语习得所经历的“直觉直觉”的过程,也不一定遵循“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习得机制不同,习得过程也应该不同。•儿童学习第一语言一般是从独词句开始的,然后学习词组和句子。•无论学习词还是词组和句子,都必须借助于实物和实情。•比如,词是代表概念的,儿童看到某种实物或实情的形象,听到表示这种实物或实情的声音,经过多次反复而把两者联系起来,就获得了这个概念。•经过模仿和记忆,逐渐学会发出表示这一概念的声音,这样就学会了一个词,再经过反复应用,就达到了巩固和熟练。•人的大脑具有对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能力,随着习得的词、词组和句子的数量的增加,儿童就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归类,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把言语和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学习的。•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建立概念、形成思维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大脑中己贮存了大量的概念,思维能力也已经具备,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跟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的语言系统,能够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把有关的词语组织起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他们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用第一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把目的语同自己原有的语言进行对照。•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是由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习得第一语言是建立概念与声音的直接联系,而习得第二语言却需要通过第一语言这个“中介”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对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来说,这既有利,也有弊。利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时间,同时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做正迁移作用。•弊是第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习得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这就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获得的负迁移作用。第三,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儿童要成为社会的一员,、要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交际自然习得第一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异之处可能形成文化冲突,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目的语的文化也会产生各种影响。•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有共性,但也有不少区别:•成年人意志力强,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学习,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他们都要系统地掌握语法规则和语言基础知识;•通常模仿和记忆能力不及儿童,而且学习第二语言要比儿童受到更多的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等。Part2主要理论1)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2)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儿童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母语)的基本过程•以前有研究者把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段。•从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词语法阶段、词组语法阶段和句语法阶段三个阶段。周国光1词语法阶段(1~1.5岁)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其语言形式是单词句如“妈妈”一词可能表示“饿、要抱和撒尿”用的大部分是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还有一部分动词和修饰词)、双词句(由轴心词和开放词构成,如“要糖、爸爸好”等,其中的“要、好”就是轴心词)和电报句;只有实词,没有虚词。句法规则是单词的语序及其语义选择限制规则。2词组语法阶段(从2岁起)•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由儿童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转变。•(宝宝上外外,宝宝肚肚饿)3句语法阶段(3岁)•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除了前期的单词、词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基本语法体系已经形成,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这种划分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儿童的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儿童习得语言的手段有模仿、替换和句法同化等”。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建构主义Piaget:语言能力是小孩的认知能力与客体、事件的相互作用而分阶段建立的。•天赋论Chomsky:人的语言能力是遗传获得的,是基因决定的(geneticallydetermined)。刺激一反应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语言也是通过剌激一反应一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具体地说,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