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秦朝1、政治制度(1)主要内容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管国家政务,监察和军事),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另一方面,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2)影响秦朝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高压政治和残酷的刑法为主实行集权制度,从此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两千多年血与泪的黑暗中。2、焚书坑儒(1)主要内容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发表了不满的言论,始皇得知大怒,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咸阳,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2)影响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统一思想的措施,但同时,这种焚书坑儒的手段也是愚蠢和残暴的,并且毁坏了很多文献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3、军功爵制秦朝一种以军功论赏的制度4、秦末农民起义(1)背景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山东六国故地施行苛刻统治,又征发民众到边疆地区和首都咸阳进行各种大型基建工作,并以死刑惩罚误期者。民众遂产生不满情绪。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和赵高诛杀多位朝中大臣,亦引起朝中官员的恐慌。民众的不满和恐惧使变乱迅速爆发,最终倾覆了秦帝国。(2)主要过程A.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羽刘邦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项梁和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得精兵8000余人。项梁、项羽率精兵8000渡江北上,势如破竹,连败秦军,起义军一路上吸收多支起义军,起义军人数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秦二世派章邯率军前来来镇压,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项梁战死。章邯败项梁后,率军渡河北击赵,赵地钜鹿被秦军所困,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并与秦军展开激战。最后项羽大败秦军,全歼秦军主力。刘邦时任泗水亭长,当时给县里押送刑徒前往骊山营造陵墓,半路上,很多刑徒逃亡了,刘邦索性把剩下的那些也给放了,并与之一起逃到芒、砀一带的山区里。陈胜吴广起兵后,刘邦亦起兵并攻下沛县,杀死县令,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刘邦所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千人,并听从于项梁的指挥。项梁战死后,刘邦趁项羽带兵渡河救赵之机,带兵西进关中并攻破武关,直捣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这时,秦王子婴白马素车,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项羽得知刘邦攻破了咸阳之后,遂率兵从巨鹿前往咸阳,杀死了子婴,并火烧秦宫殿,大火三日不绝。随后是长达4年的项羽与刘邦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3)影响(陈胜吴广起义)首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次,它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口号,可以说这是一种追求平等的思想,口号的提出增强了号召力。这次由陈胜和吴广领导的起义之后,起义在全国一发不可收拾,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却给秦朝以沉重打击,为而后秦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二、西汉1、楚汉争霸(1)主要内容秦末农民起义后,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展开近4年的战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自封为“汉王”。两者僵持作战良久后约定中分天下,划鸿沟为界,其东属楚,其西属汉。随后项羽撤兵,但刘邦听从下属张良,陈平建议乘势灭楚。项羽因此力战不敌,退至垓下。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溃散而逃于乌江自刎。最终,楚汉争霸以刘邦取胜而告终,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统一的西汉王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刘邦是为汉高祖。2、西汉初年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楚汉之际四年多的战乱中,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卖妻鬻子,城市人口减少,市场混乱。投机商囤积居奇,物价踊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价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2)主要措施①兵士罢归家乡。②命令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③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④抑制商人,不许他们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就形成汉初“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的许多措施,正是这种无为思想的体现。3、文景之治(1)主要措施轻傜薄赋,与民休息,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约法省禁,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七国之乱(1)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掌握着封国内经济大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矛盾日益尖锐。(2)主要内容景帝采纳晁错“削藩”建议,削夺王国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遂举兵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派周亚夫等率大军反击杀掉晁错。七国之乱经过三个月平定,使诸王势力受到打击。景帝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使其不能掌握军队和政权。5、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主要内容A.和亲政策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取“和亲”政策。B.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制止了匈奴的残暴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部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C.昭君出塞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被迫西迁,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给了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恢复了旧日的和亲关系。(2)影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6、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措施A.察举制的实行(1)主要内容举孝廉,举贤良,经丞相,列侯等官员的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B.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限制丞相权利,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使得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C.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继续推行汉初迁徙豪强的方法,并利用酷吏诛杀豪强,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地方割据势力。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政策,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巩固,社会有了新的发展,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2)主要内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将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三、王莽新朝由于西汉末年的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豪强土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一契机让王莽趁机改制。但是王莽改制并未拯救社会危机,然而,频繁的战争,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等使百姓不堪重负,最后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大起义。四、东汉1、东汉和匈奴的关系东汉和北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而后派班超出使西域。其任务是联络西域各地的君长,脱离匈奴,亲附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2、外戚宦官擅权3、党锢之祸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投入反对外戚宦官腐朽势力的斗争。这场斗争后来遭到镇压,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1)主要内容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2)影响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餘年间,数公之力也”。但兩次党锢之祸後,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4、黄巾起义(1)主要内容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再加上长期以来朝廷所依赖的豪强地主们的大肆兼并土地使得大量人口失去了土地。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以传道、治病为幌子聚集了大批信徒,约定了起义的时间。但起义军将领马元义等人在起义前便被政府抓获、处死,起义企图暴露,政府开始大肆搜捕起义军,三张不得不提前起义。黄巾起义在全国十多个州爆发,如青州、兖州、徐州等,一时间东汉王朝岌岌可危,但在各路州牧、地方豪强地主以及政府军的联合打击下很快便被扼杀,三国时的名人如孙权、曹操、刘备等便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所获官位不高)。起义被镇压了,余部仍在顽抗。但这并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地方诸侯趁机扩大了自己的武装,为以后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2)失败原因A.黄巾军编制松散,虽然人数众多(有几十万之说),但其中有不少是妇女、老人或者儿童,缺乏战斗力,并且经常带着所有家当(各种农具)出征,根本不是正规军的对手。B.东汉王朝虽然腐朽,但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从东汉建国初就一直很强,有自己的武装和经济基础,这是黄巾军比不了的(3)历史作用A.推翻和改造了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基本上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破坏了世族大地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B.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士地兼并暂时缓和下来.C.发扬了中国人民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一直在鼓舞着广大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六、三国1、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同曹操在赤壁之下进行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使其统一全国的梦想变为泡影,从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2、三国鼎立A.魏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B.蜀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C.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3、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大小中正官,负责监察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做出“品”、“状”供吏部选官考虑。其兼备“唯才是举”的精神,也包含照顾世家大族利益。而后,由于中正官全由士族控制,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七、西晋1、西晋的建立司马氏在魏国专权,并造成了曹军的“淮南三叛”,后遭司马氏镇压。司马氏实力强大,见蜀国后期逐日衰败,大举图蜀,消灭了蜀国。而后孙权病死,孙吴的政局动荡不安,国内人民不堪忍受腐朽政治和残酷剥削都有发生农民起义,司马氏乘势造舟舰伐吴,消灭了吴国,至此中国再次统一。2、太康之治(1)主要内容西晋占田制(包括:农民的占田和课田;户调式和士族地主占田、萌客和荫亲属等特权)的实行,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