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诵读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作家作品:这首诗选自《刘禹锡集外集》,作者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3、题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三、朗读反复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一)参照资料,解释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大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抒发了诗人转徙巴山楚水二十多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王叔文、柳宗元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之情。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背景: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做注。阅读理解思考并回答: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