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外古诗(1)山中杂诗(吴均)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吴均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背景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初任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历官建安王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因私撰《齐春秋》免官。作诗清拔有古气,有人学仿他的诗风,世称“吴均体”。本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它描写了山中幽居的景象,同时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刻画自然而传神,是吴均山水诗代表作之一。注释:①山际:②窥:③檐:山与天相接的地方。从缝隙中看。房檐。说说1、2两句诗的大意: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说说3、4两句诗的大意。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鸟儿在屋檐上飞来飞去,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思考:在这首诗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首描写优美景物的诗,在这首诗里,作者抓住了山峦、烟雾、竹林、落日、归鸟、运气、房屋等景物,把它们交织起来进行描写,让读者在这些自然景象中慢慢回味。说一说:根据诗句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作者诗中表现的生活情趣。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诗歌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返回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至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故又是蒲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调太乐丞,以罪谪济州司仓。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张九龄执政,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宫。累官至给事中。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安史乱起,他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他虽饮药称瘖,又写《凝碧池》诗以悲时事,但终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复拜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他早年曾有进取之心,写过一些意气慷慨的诗歌。但思想里消极成分较多,三十岁丧妻后,过着独身生活,即喜参禅,张九龄罢相后,他政治上灰心,故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在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更趋消极。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他还精通音乐。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作者介绍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返回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翻译:峨眉山升起半轮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去。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思念你却不能看见你,我乘的船驶下渝州。结合背景,说说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的“君”指什么?•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圓。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峨眉山月幽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返回题解你从诗歌的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题中“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他乡。“闻笛”表明本诗是因闻笛声而感发,因闻笛声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诗的第1、2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诗句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赏析本诗第1句从笛声落笔,(抒写了)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其中“暗”字用得十分精妙,是这一句的诗眼。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第二,不说自己听到笛声,而说是笛声暗送,好象是特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触动其离愁别恨。第三,“谁”与“暗”照应。赏析本诗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为“满洛城”的“满”字埋下了伏笔。赏析翻译本诗的3、4两句,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为什么笛声会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这一夜听到《折杨柳》一曲,哪个人不勾起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诗人点出笛声吹奏的是《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当地杨柳均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也是赏析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返回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艺到安石、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作作者者简简介介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下了思乡之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主主题题作业1、背诵这首诗。2、根据诗中描绘的意境,自拟题目,写一篇山中美景的散文。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