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班主题班会关于拗九节的故事关于拗九节的事例关于拗九节的诗词关于拗九节的习俗故事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bíqi)、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gòu)”.(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事例也许是上辈子儿女们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于是,上天便安排我们这辈子做他们的孩子来报答他们上辈子的恩情。每个人都想还清这笔债。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又是拗九节了。可人们被世间太多太复杂的情感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这世界上还有两个真正值得我们时时刻刻惦记的人。那便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或许不会记得他们的年龄,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他们脸上正日渐增加的皱纹,因为那是我们横加在他们身上的;我们或许不会记得他们的生日日期,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他们的电话号码,因为那可能是我们与父母联系的唯一方式。家家户户飘出拗九粥浓浓的香气。是父母们为自己熬的吧。他们的儿女也许正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城镇里奔波,却忘了今天是如此重要的节日。老人们可能满怀期待地打电话询问儿女是否能回来过节,可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他们何曾考虑过年迈父母的感受。失望到最后,只剩无奈和寂寞。还记得去年的拗九节。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做拗九粥需要的配料后回来自己亲手制作。那种温馨的场面还依稀浮现在眼前。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围在厨房里,做着各自分配的活,不许要过多的言语,那热气腾腾就是最好的证明。粥熬好了。我抢着把它们一碗碗装上桌,坐下后却是一阵安静。我想,我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吧,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正当我犯愁,妈妈竟将她碗里的枣给了我。她说,多吃点枣皮肤才会好呢。我愣了。这似乎是我该说的话。可为什么说这话的竟是妈妈。我哽咽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开始哭。本该是开开心心过节的,全都是因为我。我想要挽回。我抢着收拾碗筷,抢着洗碗。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女儿还是爱他们的。于是那次的拗九节给了我无比深刻的回忆。诗词《闽中岁时杂咏》林祖焘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孝粥》清叶梦君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习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