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训练试题【3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2分)()A.欲以清热也。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C.以土砾凸者为丘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题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答案】【小题1】①吃②有人③剥掉④想要【小题2】B【小题3】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啖: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或:一词多义,这里指有人,有时指“有时”。去:一词多义,这里指去掉,有时指离开,或指距离。欲:想要,表示打算。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理解的能力。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多加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A句为“用”;B句为“因为”;C句为“把”;D句与可组成连词“可以”。考点: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能力。点评:此类考题需要同学们日常多积累,要学会归纳典型文言虚词用法,常见的有而、何、乃、其、所、为、以、者等。“以”在古文中常用的方法有:1.动词用、认为、可、能够。2.介词因为。3.连词而、且,因此。4助词5.副词已经。5通“已”等。【小题3】试题分析:北人不识菱,他应该问一问如何吃菱,但他怕别人笑话他没有见识,所以装作知道,吃了壳还说是为了去火,当被问起是否知道菱的生长问题时说成山上生长的,其实菱是水中生长的,因此弄出了笑话,告诉人们应该虚心求教,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寓意的能力。点评:解答此类习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文章要表现的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出故事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赵普传》)【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急)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司马光《涑水记闻》)【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①普少习吏事()②读之竟日()③普颜色不变()④他日补缀旧纸()【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跪而拾之以归B.太祖亟见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C.普又以其人奏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臣以尚急于弹雀【小题3】“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小题5】【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3分)【答案】【小题1】熟悉整日脸色、神色修补【小题1】C【小题1】这些细节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2分)(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小题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小题1】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小题1】C项中“其”的意思都为“那”。【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结合文章中对赵普的描写来分析作用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甲乙两文来分析即可。3.文言文阅读。(12分)隆中对(节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小题2】句子翻译(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小题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①曹操:②孙权: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小题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答案】【小题1】略【小题1】百姓谁不愿意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酒浆来欢迎将军呢?【小题1】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夺取、占领和、抚【小题1】示例: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筛选出相应的信息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哪些策略对治国有现实指导意义即可。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1)或以钱币乞之()(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稍稍宾客其父()(4)邑人奇之()【小题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秀才观之D不能称前时之闻【小题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1).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余闻之也久。【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答案】【小题1】(1)求取(2)立刻完成(3)以宾客之礼相待或者把……当做宾客(4)对……感到惊奇【小题1】D【小题1】(1)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余闻之也/久。【小题1】(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观赏的地方。【小题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也。【小题1】不使学【小题1】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D中结构助词“的”。其他的为代词。【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小题1】此题只要有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意思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小题。(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时期伟大的家,教育家。(3分)【小题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1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2分)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学而不思则罔()④诲女知之乎()【小题4】翻译句子。(4分)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小题5】《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3分)例:启迪:【答案】【小题1】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儒家春秋思想【小题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题1】①生气,发怒①真诚,诚实③迷惑④“女”同“汝”,你【小题1】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②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小题1】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启迪:告诫我们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智慧的表现。譬如在学习上,我有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这样在期中考试中才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略6.文言文阅读(12分)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