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组长:高媛•组员:刘亚平•张倩玉•李若楠•孙桐•吴帆•孟钟醒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中国省区戏剧划分•辽宁省•二人转•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内蒙大秧歌•漫瀚剧中国近代人口迁徙•“走西口”:“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闯关东”: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下南洋”:明朝到清末,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二人转简介•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西北二人台•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产生历史背景•满清的政治腐败和农村经济的崩溃,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未来生存开始进入内蒙古谋求生计。伴随着走西口,使多重文化融合,产出了独特的方言,也逐渐产生了“二人台”艺术。二人台的表现形式•音乐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表演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唱腔二人台的唱腔,基本上是专剧专曲,一曲一调。根据剧情变化,演唱时用慢、中、快的三拍式速度。•乐器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四胡、洋琴。•道具二人台的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行当流派•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初名“蒙古曲”、“打玩艺儿”、“小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榆林等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市、雁北地区、张家口坝上地区。代表人物•东路的主要有武利平、冯四、二后生、六兰兰等老一辈艺人;•西路二人台主要有:苗俊英、王掌良、樊二板女、辛礼生等老艺术家。二人台与晋语•二人台是一门植根于北部晋语的艺术。二人台流行于晋语区北部地带,所使用的方言是北部晋语(蒙西、晋北、陕北北部、张家口一带的方言)。由于北部晋语内部差别比较小,所以各地二人台艺人基本都以自己的母语为基础来唱二人台。由于晋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相比比较特殊,所以外地观众欣赏二人台时普遍反映听不太懂,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特点似乎也决定了二人台艺术永远是一种地区艺术。方言•甚——什么•做甚——干什么•袭人——让人喜欢•胰子——肥皂•冒——扔•做害——浪费,糟蹋•营生——活计•五明头——黎明•黑将来__傍晚•害——淘气•烈着了——生气•盗叉子——口袋•灰猴-----对说话辛辣幽默的人的戏称主要剧目•《走西口》:反映农民背井离乡出口北谋生的悲惨生活。•《打樱桃》:反映一对农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生活。•《挂红灯》:反映正月十五观灯场景及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牧牛》:反映男女牧童热爱大自然之情。•《打酸枣》:反映姐妹二人打酸枣的情景。•《绣麒麟》:反映绣花少妇对情人的思念。二人转产生的历史背景•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首次出现•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流派•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艺术形式•演出形式•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二人转的唱腔•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著名演员艺术家和剧作家【二人转十大宗师】•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著名演员民间演员•赵本山、小沈阳、沈春阳、王文轩、白玲、蔡维利、刘桂玉、孙艳芳、赵晓军、小豆豆、王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