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为扩大“国示”学校引领、示范、辐射功能,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根据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在新型农民培养主渠道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二、培训原则:遵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培训原则,通过走出校门、面向农民开展“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教育,开展符合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实际、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新型职业教育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1、服务产业的原则:将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改革传统专业教育为现代产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岗位、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2、农学结合的原则: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岗位需求,强化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等紧密结合。采用适合农学交替、半农半读学习方式的学分管理制度,把生产经营技能、职业资格等既有学习成果纳入学历教育学分认定。3、实用开放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实践实习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可选择性和综合性,提供开放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为务农农民完成学业提供便利。4、方便农民的原则: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主要采取“就地就近,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民职业教育。5、科学规范的原则: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三、任务目标围绕宣汉优势主导产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和有产业优势的南坝、庙安、洋烈、方斗、柳池、胡家的重点村社,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3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结对挂户5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一般农民。四、培训内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洋烈教学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培训为培训重点,对餐饮业、休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升服务质量和创业能力。2、庙安教学点:围绕西瓜、脆李、梨子等水果生产的产业优势,以果树生产和电子商务为培训重点,提高水果生产质量,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销售。3、南坝教学点:以村社干部经济管理能力为培训重点,包括家庭农场经营、农民合作社运营、农业企业经营、农村综合管理、农村财务会计、农资经营与管理、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提升村社干部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柳池教学点:以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创业培训为重点,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转移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就业创业能力。5、胡家教学点:以村社防疫员专业技能为培训重点,包括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羊的养殖、家禽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等。五、主要措施1、争取领导,建立组织体系: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学校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亲自抓,争取县旅游局、农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开发办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学校相关部门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建立培训体系:(1)建立市级讲师团。组织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外聘能工巧匠为讲师团,负责对各教学点的教学班的培训工作,重点班培训骨干农民,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2)建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3、制定科学培训方案: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4、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1)多形式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培训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2)二是多渠道培训:除利用确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在各教学点建立《农业科技之窗》,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