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中药的毒副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5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瑰宝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许多珍贵的古代验方.近几年,随着全世界消费者,尤其是欧美国家,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食品、纯天然制品,天然植物药即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制药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希望,同样也存在机遇和挑战。•中药来自于天然植物或动物,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每一种中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中草药的疗效大多是由所含的生物碱而来。生物碱是指从动植物中得来的一类含氮的具有碱性的物质。生物碱一般都有手性,大多是左旋的。中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经过几千年的临床使用,反复筛选,毒副作用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药就没有毒副作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是药三分毒”,也就是在提醒我们服用中药时也应注意它的负面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物的重要属性之一。任何药物都有两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在近百年的药物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重大药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已成为各国医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药刺五加:刺五加为五加科、多年生植物,在我国历代本草专著中都有过记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到: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可见刺五加在中草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它的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异嗪皮定、丁香苷、多糖等。刺五加注射液是从刺五加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改善血循环。•并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但从临床药学的角度我们却收集到一些关于此药的不良反应病例的报告。主要反应在皮肤方面,大面积的药疹伴瘙痒,无疑是过敏而致。也曾发现一批高热、恶寒的反应,经了解的情况分析是热源所致。近期在我国一些病区有一位患者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后,引起突发性血压升高伴心衰。又如丹参具有抗炎、抗肝细胞损伤及促进大鼠肝细胞DNA合成的作用。但仍有少数病例有口干、头晕、气短、手胀麻、心慌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科学家发现,药物作用常出现昼夜节律。例如附子、乌头,通过测定其所含乌头碱量及参附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证实动物对其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乌头碱的毒性午时(13点)最高(66.7%);戊时最低(13.3%),两组差异显著。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子时LD50值为9.8629/kg,午时为8.308/kg。又如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是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于24小时内按不同时辰,每4小时给小鼠分组给药,观察给药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发现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以中午12点给药者死亡率最高,20点至次晨8点给药者死亡率最低。当然,有时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时也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例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呕吐;熟半夏却显示镇吐作用。据研究从生半夏的95%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而成的甙,其甙元有强烈刺激性;熟半夏中镇吐成分据称是葡糖醛酸的一种水溶性甙,没有刺激性。乌头中含乌头碱,为对心脏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经过浸漂、煎煮而使乌头碱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乌头中的强心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耐热,故仍可保留其强心成分。•中药的毒性除了和药品本身的结构和机理有关外,还和服用的剂量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583年,作为药理学家和学者的帕拉斯尔萨斯就说过一句极其中肯而精彩的话:“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东西没有毒”,直到今天,这句话仍不失其意义。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是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临床上用各种五味子制剂治疗各种肝炎,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人服药后有舌燥、异味、胃部不适、全身发热感,极少数病人有恶心。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五味子5g/kg灌喂小鼠,二日内未见死亡,说明毒性较低。•五味子脂肪油10~15g/kg灌喂小鼠,15~6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减少,1~2日后死亡。小鼠口服其种子挥发油0.28g/kg后,呈抑制状态,呼吸困难,共济失调,1~3小时内全部死亡。可见,服药并非“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许多人患病后,急盼药效,恨不得吃上一两次药病就能好,于是超量服用,结果疾病非但未愈,反而造成药物中毒。中毒了也不知道,误认为是疾病加重了,还要继续加大用药量,这是十分危险的。其实,许多疾病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好得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包括精神状态、免疫功能、营养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治百病,只能帮助机体消除致病微生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或调整器官功能,促进机体康复。所以,药物治疗也要有个过程。“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药物如果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治疗量,就不要随意超量服用,否则中毒事件是难免的。有人可能误认为药物浓度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完全是一件好事,其实这种看法很片面。因为凡是有用的药,其疗效和毒性总是紧密相联的。药物浓度太低起不到治疗作用,但浓度若超过一定限度。毒性即可接踵而至。拿我们非常熟悉的肝癌作为例子:肝癌本来就极大地损害了肝脏的功能,而药物又要通过肝脏来分解,如果这时再对病人大剂量用药和用多种药,负担极重的肝脏无法分解太多的药物,大量的化疗药物就对肝脏造成新的损害。许多肝癌病人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药物中毒。因此,一些专家自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肝癌或其它疾病,用药宜少而精,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时下有些医生喜欢开“大处方”,联合用药。病人也认为“服药品种多,作用大,这种药不起作用,还有那种药呢”。所以,服药常和吃饭一样,一大把一大把地往口里吞。这样的服药方法常可引起中毒。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警告的那样:“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全球有1/3的患者的死因不是自然固有的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必须指出,有些药物相加有协同作用,比如阿司匹林与可的松类药物同服,可使抗炎作用增强,但易导致消化道溃疡。有些药物相加,则能引起药效变化,如阿司匹林与消炎痛合用,阿司匹林影响消炎痛吸收,使消炎痛作用减弱。中药也是如此,有许多药物是有配伍禁忌的,千万不要认为服药品种越多越好。科学家已作过统计,服用药物的品种越多,中毒的百分率越大。•并且,有些西药不能和中药同时服。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酶制剂、含有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解热镇痛剂、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洋地黄制剂等,就不能与中药同时服用。因为这些西药容易同中药里鞣质发生反应,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另外,还有一些中西药不宜合用的例子:中药保和丸、六味地黄丸和西药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氨茶硷等合用,会影响酸碱平衡而失去作用;麦芽、神曲、谷芽与抗生素类合用,会使酶的活性降低而丧失药效;防风通圣丸、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与复方降压片、优降宁等合用,可抵消降压作用;贝母与氨茶硷同时使用能引起中毒;小活络丹、香连丸、川贝枇杷露与阿托品、654-2、咖啡因合用会增加生物碱的毒性,引起中毒;朱砂安神丸与硫酸亚铁合用,能生成溴化汞、硫化汞,易导致汞中毒;乌梅、山楂、五味子等含有机酸,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导致心脏骤停;•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度冷丁、可待因合用,会导致呼吸衰竭;参苓白术丸与痢特灵合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鲁米那、水合氯醛等镇静止痉药合用,可加强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易发生危险。穿心莲与红霉素不能合用;元胡止痛片与咖啡因不能合用;牛黄解毒片与新霉素不能合用。所以,多种药物在一起作用,并非疗效的简单相加,中药也是如此,不能混合服用。另外,还应避免用茶水服用中药。中药多含生物碱,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它们相互作用使药物产生沉淀。,影响药效,甚至引起副作用。如治疗贫血的铁剂与祆酸结合沉淀,妨碍铁剂的吸收,并刺激胃肠不适,甚至引起腹疼•另外一些中药,如人参、党参、使君子、土茯苓、威灵仙、麻黄、黄连、钩藤等。有些含铁剂(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枸橼酸铁胺等)、含铝剂(如氢氧化铝等)、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等西药,都不宜用茶水送服,以避免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与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中和或降低药效,有的还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如妨碍肠胃吸收,刺激肠胃道,严重的还会发生腹痛、腹泻等副作用。另外,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兴奋心肌的作用,因此,服用镇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宜用茶水送服。一般认为,服药后2小时内不宜饮茶。•经研究中药可有效预防非典,但也不可盲目服用。海口市一位老人得知喝中药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非典后,到药铺抓回了几副药。谁知喝药后一直感到胃口不佳,身体软绵绵的。第二天早上,腹泻不止,原来胃痛的老毛病也跟着复发。情急之下,海口市人民医院就医,经过诊断,发现导致腹泻的正是中药。医生告诉她,中药里的几味药寒性特大,而且一起使用药效就更强,这对老年人非常不适合。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同一种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中药处方不一样;同一个处方,有的人服了有效,对另外一些人就可能有害。根据非典型肺炎的病理特征以及北方地区气候和人群体质的特点,中医认为一个面向大范围人群的预防中药处方,至少在北京地区应具备“解毒、疏表、化湿、益气”的功用。而目前流传的中药处方有的仅是单纯的清热解毒药,综合辨证不够,药性偏凉,不适宜于脾胃功能较差者,老人和儿童等体弱者服用过量对身体也有伤害。•目前已经发现有因服用不当而致胃痛、呕吐或腹泻的现象。专家们认为,中医药虽有丰富的“治未病”的理论和经验,但非典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目前临床治疗还在摸索中。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方药,主要着眼于清热解毒或补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本来就非常健康的人,更不该以单纯吃中药来预防疾病,大量人群长期大量服一种药,无疑违背了中医施治因人、因地而异的原则,就极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比如长期服用就可能造成补气药多了容易上火,清热解毒药多了易致腹泻。这样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造成药材资源的人为短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医疗工作,因此是不足取的。当我们了解了中药虽然毒副作用小,但仍存在着危害健康的不良反应后,就应该记住“有病就需医,无病不吃药;短药可自服,长药慎思考”的道理。治病的药必然能干扰正常生理,否则就不可能治病。这也就是所谓的“治一经,损一经”。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