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解读模块四——“呵护心灵”广元师范学校徐晓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著名的德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提了出来并根据当时的现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在斯宾塞看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对于青少年来说,事实性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小形成且终身起作用的东西,如对学习的兴趣、对新的东西的探索精神、对挑战所显示出来的勇气、耐心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及实事求是的扎实作风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初衷之一:“……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教育就如西方一位才子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剩下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孩子们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这些可以长久扎根于他们身上的东西。学校教育的重点理应培养学生高贵的心灵,帮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休闲方式,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而作好准备。“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教会孩子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生活。矩为方,规为圆,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过程是重塑生命的过程。从更大的视野来看,生活本身是通过与这个世界的各种因素建立相互关系而展开的生命历程,从中生成生活的意义。教育的最高理想不是培养了多少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而是培养了多少和谐、幸福的人。“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涵盖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有序地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常识。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1、自我中心2、自私利已3、缺乏同情心4、心理脆弱5、自制力差6、动机缺失模块四“呵护心灵”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特点分析1.体现儿童生活逻辑2.体现问题解决逻辑3.遵循心理发展逻辑4.重视儿童实践体验5.发展儿童自助能力6.重视教材的趣味性二、教材内容分布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呵护心灵”(上册)各板块内容的年级分布根据《纲要》精神,教材在编排内容时划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等板块,相应地分布于小学低、中、高年级(见下表)。在低段,侧重学习心理与人际交往;在中段——过渡阶段,尽量涉及所有板块内容;在高段,侧重自我认识与社会适应。1——6年级上期教材内容一年级(上册):8.兴趣是个好老师9.我和大家一起学10.心爱的小闹钟11.我爱我家二年级(上册):8.我和爸爸妈妈有约定9.少一点马虎多一点收获10.看谁记得快有牢11.思维真奇妙三年级(上册):11.看看明天学什么12.你不怕它,它不烦你13.情绪气象图14.我要谢谢你四年级(上册):11.习惯伴我一生12.应对悲伤有办法13.面对误会14.打开心灵之窗1——6年级上期教材内容五年级:呵护心灵11.我和爸妈换角色12.有毅力,收获多13.寻找生活中的快乐14.做情绪的主人六年级:呵护心灵12.挫折也精彩13.男孩女孩14.放松再放松15.当生活出现变故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兴趣亲子关系习惯养成记忆思维意志情绪自我意识性别认同能力注意三、课文体例说明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每一课基本划分为四个板块:其一,“心理聚焦”,旨在提出问题。其二,“心灵视窗”,旨在自我反思。其三,“心灵氧吧”,旨在澄清认知。其四,“心海起航”,旨在行为改变。四、教学建议:“三个阶段”、“十个要素”建议教师按照“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升华活动”三个基本阶段设计和展开教学。在《教师用书》中也基本按照这一体例提供教学参考。暖身活动主题活动阶段一:暖身活动。包含两个“要素”。1、破冰·暗合“破冰”这个叫法起源于冰山的理论,冰山理论是指人就象一座冰山一样,意识的部分只占了很少的部分,而更大的部分是潜在的意识,或者说是不容易被分辨的意识,而破冰就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到现在,因为注意力在现在就无法或者不容易被潜在的意识影响,这样就可以达到团队融合,离开怀疑、猜忌、疏远。“暗合”:1、没有经过商讨而意思恰巧相合。2、无意中与某事物或原理相合。阶段二:六个主题活动。包含“要素”。2、目标·相关·吸引其一,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要注意:⑴教学目标要“具体、可落实”,反对“大而空”。⑵教学目标要有一个“内核”,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层次性,围绕一个主题逐步深入,切忌“游离不定”。⑶教学目标要能准确地规定一节课的“学科任务”,反对“活动热热闹闹,效果微乎其微”。⑷教学目标要尽量包含“认知目标”、“态度目标”和“行为目标”等要素。【案例】下面例举了两个主题的教学目标,请你辨析一下有无不当之处。主题一:《我和大家一起学》(一年级第9课)1、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和益处。2、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主题二:《应对悲伤有办法》(四年级第12课)1、提供开放安全的情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想法。2、获得正确的认识,建立健康的态度面对失落、悲伤经验。3、学会主动寻求来自各方面的安慰和支持,学习新的适应技巧。其二,相关。即设计的“活动”要符合主题,要与主题高度相关,要能承载预定的“教学任务”,反对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甚至使得活动课异化成了“耍耍课”。【案例】在《放松再放松》(六年级第14课)中,一位教师设计了“救生船”的主题活动。活动很生动,学生参与兴趣也很高。然而,这一课的主旨在于指导学生应对学习压力,“救生船”活动更多体现“同舟共济”的主题,因而就很难承载预设的教学任务。(可以开展暖身活动:“抓紧-逃避”)其三,吸引。即设计的活动学生有参与兴趣,讨论的问题学生有思考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议:⑴讨论的问题或话题应与儿童生活经验密切相关。⑵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⑶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3、思考·参与·分享需要的这样一些教学策略:⑴提一个好问题,提好一个问题。⑵“诱导”或“组织”学生积极体验和讨论。⑶要会“煽情”或启思。⑷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约定”。⑸恰当地运用小组或全班分享策略。⑹具备“画龙点睛”(即小结)的本事。阶段三:升华活动包含两个“要素”。4、反思·强化这两个要素关乎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所谓反思,是指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任务完成度的评价。在小学阶段,应侧重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一是学生态度的积极改变,二是学生行为的积极转变。所谓强化,是指通过简短的活动或游戏、师生共同小结等方式,促使学生归纳、强化某些我们期望的、良好的态度或行为,帮助学生实现由“理性经验”到“实践情景”的迁移。总之,《生活·生命与安全》是师生双向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学,而非教教材。教材是促使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建构的范例,是师生进行双向对话的中介,而非“圣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注意课堂的生成,追求对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祝大家工作顺利!谢谢!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