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病态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西方现代作家如英国的王尔德,奥地利的茨威格、卡夫卡,德国的托马斯·曼,美国的德莱塞,甚至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都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们的影响。1、癫痫病患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病态的天才,患有癫痫病。陀氏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贫民医院的医生,暴躁、多疑、忧郁,带有病态,陀氏继承了父亲的脾性,胸襟狭窄、暴虐和易于冲动是他们父子俩的共同特征。判处死刑1849年4月,陀氏因在小组集会上朗诵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反农奴制的信而被捕,因此被判处死刑。他在预审中说:“我不喜欢各种各样的饶舌,讨厌和人高声说话。……我每天的时间的一半,给了为得到面包的工作,其他给了不断的病和三年来在这儿发觉的怀疑病的发作。”行刑那天,他和其他21名死囚站在处刑台上,陀氏后来回忆,称它是“可怕的、无限恐怖的、等待死刑降临的时刻”。就在执行处决的前一刻,传来了沙皇的赦免令,陀氏的死刑改为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2、颠狂的爱情陀氏直到34岁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女友,他寻找爱情,在四年苦役后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玛丽娅。她是个神经质的女人,情绪变化无常,动辄伤感落泪。陀氏认为这是深沉、崇高的感情的特征。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原型。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拉陀夫的妻子,《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白,目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一个妻子。第二次婚姻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就是陀氏的速记员,她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柔,贤惠。1866年10月,安娜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完成了《赌徒》,他们也相爱了。陀氏十分渴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快结婚。二、小说艺术1866年,他创作出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罪与罚》;1868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痴》;1871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群魔》,1880年他创作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未完成)。1.《罪与罚》(1866)(1)基本情节这是第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的素材来自当时《时代》杂志长篇小说连载的关于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的犯罪材料。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他们的境况。为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妹,另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婆。杀人后他良心不安,向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索尼娅劝他自首。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亚。(2)犯罪主题和病态主题小说以社会犯罪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为题,描绘了当时俄国可怕的城市贫困和社会生活的无出路现状,显示了金钱对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19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这部小说中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的可怕景象,是很有色彩的场景。表面繁荣的彼得堡其实是藏垢纳污、暗无天日之地:街道上受尽欺凌的妓女、小酒馆里借酒消愁的失业的小公务员、污浊的河水里投河自尽的女工在挣扎、生活无着的疯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这幅图画的中心是两条线索结构起来的两个家庭的悲剧: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和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凶杀案件。作者将其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故事。(3)对病态社会现实的反映(4)病态人物形象陀氏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与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他的人物多是酒鬼、赌徒、虐待狂、杀人犯、淫棍、强奸幼女犯、诲淫者、妓女、放荡的女人、苦役犯、精神病患者等,这些人物都是些精神变态的人物,具有某种病态的激情。自虐性小人物(被凌辱的小人物)城市底层小人物,处于被侮辱与被欺凌的社会地位,处境艰辛,命运悲惨,共同特征是热爱苦难,自我牺牲,既谦卑又高傲,表现出一种病态的顺从,残酷地折磨自己,在自虐中得到一种辛酸的满足和痛苦的享受。这类人物有索尼娅、杜尼娅(《罪与罚》),娜斯塔西娅(《白痴》),卡杰琳娜、格鲁申卡、斯涅基列夫父子(《卡拉马佐夫兄弟》),娜塔莎、尼丽、彼得罗维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索尼娅作为全心装着人类苦难和爱的人,在生活把她抛进泥泞时,仍然保持不朽的纯洁。心理实验英雄一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心理的实验性,拿自己做实验,在心理实验中认识世界和自身,把自己看做英雄。当他们的理论在现实生活面前遭到破产,导致心理实验的失败,他们也就由实验中的英雄强者变为现实中的懦夫与弱者。有双重人格。这类人物有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伊凡、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兄弟》),韦尔西洛夫(《少年》),斯塔夫罗金、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沙托夫、基里洛夫(《群魔》)。超人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他的姓——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意就是“分裂”的意思。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大学生。他正直善良,不愿妹妹为自己的求学牺牲个人的幸福,同情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愿做逆来顺受的普通人,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善良,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提出了“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一心要做为所欲为的强者、超人。平凡的人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活着必须服从而且乐意听命于人。这芸芸众生只能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任人宰割。另一类人是不平凡的人,他们不受一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约束,犯法而不受惩罚,他们都是破坏者,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根据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企图以她的钱来救济穷人。然而在杀人后,他的良心受到谴责,精神崩溃,甘心情愿去流放,皈依宗教。以此洗涤自己的罪孽。西方英雄的没落心理实验的英雄已经显示出20世纪反英雄的特点。陀氏的心理实验英雄是连接前期个人奋斗英雄和二十世纪反英雄的桥梁和中介。西方个人英雄模式历程:个人奋斗英雄——心理实验英雄——现代反英雄。它表明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破产。高尚的幻想家作家正面的美好的人物,他们胸怀磊落,大公无私,没有贪欲。热爱人类的苦难,同情一切孤苦伶仃的人,以情感和心灵为生活的指南,摈弃物质享受,抑制肉欲,号召宽恕,顺从和忍耐,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最高品德。他们充满幻想,幻想拯救人类,然而又无能为力,救不了生活在黑暗中的任何人,并且自己的理想也在现实生活面前幻灭。这组人物是梅什金(《白痴》)、阿辽沙(《卡拉马佐夫兄弟》)、恩纳波罗齐勃(《白夜》)、奥尔登诺夫(《女房东》)、阿尔卡季(《脆弱的心》)等。他们共同特征是具有博爱精神和堂吉诃德式的性格特征。一心想拯救人类出苦难,生活在幻想中,最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勇于自我牺牲,但作出的努力没有价值。他们贫穷而病态,因理想破灭而精神分裂。(5)标题的双重含义1.法律上的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犯罪行为,以及受到法律惩罚。2.理性上的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和犯罪动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哲学的理论破产,这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基督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打右脸,伸出左脸,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博爱,是有罪,受到良心的谴责,痛苦万分,是良心道德的惩罚,皈依宗教。陀氏的观点1.探讨社会犯罪根源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穷人走投无路时的铤而走险。2.谴责理性的专横,反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作家本人是主张俄国的群体主义的,但又有思想矛盾。人不应该靠理性而生,而应该靠心灵和宗教信仰而生。3.反对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根据正当的杀人理论而实践。4.宣扬基督博爱,忍耐顺从。(6)复调小说所谓“复调”,是音乐中的术语,是多声部的一种。曲调中若干支旋律同时进行,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各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等方面都有独立性。总括一句话,复调音乐中各声部都具有独立性又彼此和谐。巴赫金论述陀氏小说的复调性:“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含义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一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二是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全面对话。三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罪与罚》的复调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声音,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哲学,女主人公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在小说里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间并不发生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罪与罚》的复调《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复调小说形成的心理原因陀氏赞同俄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反对西欧文明,但他又看到俄国文化精神并非一切皆好,他的内心是分裂的,在两种文化选择中犹豫和困惑。表现在创作中,他描写了反抗与顺从,个人主义与宗教爱的对立与冲突。他感到茫然,不知该赞同哪一方。为此,形成他的小说的独特的复调艺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7)潜意识描写陀氏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他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陀氏潜意识的描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心理分析。一是描写双重人格的负面,也即表现正派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各种原始欲望,展示其恶的本相。二是描写人的意识活动中突然涌现出的无意识层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常常是人物事先没有想到的,一旦出现,人物的意志便失去了控制,不知不觉地按下意识的思维活动行为,成为不自觉的罪犯。梦的反映例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前,梦见一个乡下人用铁棍打死马。这实际上是他潜意识中想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想法的明朗化。按弗洛伊德理论,被压抑在无意识层中的本能不能随便进入意识层,它往往通过梦来曲折反映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和真正愿望。拉斯柯尔尼科夫已有模糊的杀人动机,总想干一件事,因此成天神不守舍,精神恍惚,这个梦把他内心隐秘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