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选读夸父逐日——《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旧矛盾。“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怪,人际关系紧张。礼崩乐坏,天下大乱。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尽管孔子已经退官家居,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实际上是儒教的一个核心精神。后世的儒林弟子也认为,“战”就是英雄,“和”与“退”不可。朱熹《论语集注》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弒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朱熹《论语集注》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正犹齐之有陈恒,实与陈氏声势相倚,宁肯听孔子言而往讨之?此在孔子亦非不知。惟孔子之在鲁,亦从大夫之后,则何可不进谠(dǎng,正直)言于其君。且三家擅鲁,乃鲁政积弱关键所在。孔子苟获用于鲁,其主要施为即当由此下手。《左传》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鲁弱齐强,孔子非不知。然若必待绝对可为之事而后为,则事之可为者稀矣。(钱穆)对曰:‘陈恒轼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评析】《凤歌》是有“楚国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一支歌。接舆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意在讽劝孔子不要从政做官,以免得祸。已经过去的能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钱穆《论语新解》隐者之意,天下无道则须隐。孔子意,正因天下无道故不能隐。盖其心之仁,既不忍于忘天下,亦不忍于必谓天下之终于无道。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弦外之音凤歌对孔子进行劝导,劝其迷途知返。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骂人的话吗?《论语》别裁:非骂道家人之语,只是表现一种人各有志,各走各路的看法。高飞的高飞,远走的远走,但都是在忧,忧这个社会,忧这个国家,忧国家中的人民,我也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但我丢不下国家人民,时代太乱了,必须牺牲自己,来改变社会。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别裁:丈人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有学问,但对国家社会无贡献。子路从这个事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跟着孔子这个老师走路,永远都是自我牺牲,老师的思想很难实现,因为太多有学问的聪明人不淌社会这股浑水,做了隐士。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论语集注》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论语新解》丈人之见其二子,是不废长幼之节。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亦如何可废?《孔子传》人之为群,不可无家庭父子,亦不可无邦国君臣。果使无父子,无君臣,则人群之道大乱。君子不愿于其自身乱大群之道,故曰君子之仕以行其义。今丈人只认勤四体分五谷为人生正道,尚知当有父子,而不知同时仍当有君臣。孔子尝欲居九夷,又曰乘桴浮于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隐者。然世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得人人皆隐。《论语新解》谓此荷蒉者果决于忘世,则亦无以难之。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心存天下世道,与荷蒉者心事不同,异心不能同解,则复何说以难彼?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评析】孔子离开鲁国的十三年间可构成为一幕场面迭荡起伏、情节可歌可泣的流亡生活的戏剧。这幕剧中前后出场的人物众多、不胜枚举,先后被安排出场的诸如“郑人”、“有荷蒉而过门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几个极其代表性的有趣人物。他们总是并不直接与孔子本人面对面地对话;但他们的话,他们的鄙夷、世故、麻木、冷漠、奚落、嘲讽或讥笑的话,不时地总能通过“第三方”最终传达到孔子的耳中,进而不时地引起他的反响、共鸣,引起他的长吁短叹、唏嘘不已。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论语新解》或曰:孔子伤时无明王,故己不见用。或曰:孔子自伤不得王天下,故无此瑞应,则世无太平之象,而孔子所欲行之道,其前途亦不卜可知矣。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孔子的志向与态度一、志向:复礼二、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三、原因: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隐士的志向与态度一、志向:辟世修身二、态度:深厉浅揭三、原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李泽厚《论语今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起到了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近日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一股悲怆之气在胸腹间回荡:先生,至悲至勇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纵观先生的一生,历览先生的著述,先生实是在绝望中奔走呼号。《自序》中先生这样来形容当时中国的现状:“…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当钱玄同劝先生为可能出现的希望摇旗呐喊时,先生最终是答应了,然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希望)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可能有希望)。”由此可见,先生由于他入木三分的敏锐洞察力,对国家民族的现状、前途和命运实在是绝望透顶。然而这绝望并没有最终使先生成为一个沉沦者,避世者,相反,在这绝望中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为希望的出现而呐喊中去了。内心的绝望和外在行为近乎偏执的奋进呐喊,让人感到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出悲怆的历史剧。在绝望中奔走呼号,先生的确是勇可叹者,悲可泣者。历史上这样的至勇至悲者,不乏其人。子路在石门宿了一夜,管门的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子路说是从孔家来。管门的人就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原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老夫子就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著名。在烽烟四起,征伐肆虐的春秋时代,天才的孔子试图以他那近乎天真的说教游说各国,实现理想。当然结果是处处碰壁,他仍旧周游列国游说八方。一个天才的智者能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没有认识吗?能对这种失败的结果没有预见吗?但他明知作不成还要去做。而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要算是诸葛亮了。诸葛孔明心怀经纶纬世之志,胸中自有甲兵百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历史悲剧性地安排他去辅佐刘禅——扶不起的阿斗。他知道自己一生的治国平天下理想报复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台湾的李敖这样评说:“诸葛亮写《出师表》,我们只看到他明谏之切,却没有看到他的隐痛之深。他的隐痛乃在他所支持的,竟是不能成大格局的、不成材的阿斗。他在这样的情况下鞠躬尽瘁,当然是很痛苦的。”这是诸葛亮所能预知的结果,也是注定了的历史悲剧。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这样的至勇至悲者不在少数,我们后人读史、读书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人百折不挠的奋斗上,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心底不可名状的痛苦和悲怆。现在想来这多少有点残酷!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岳阳楼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神情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李零《丧家犬》隐者的神情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荷蒉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我的神情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南怀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明知道不会成功,却坚持去做。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