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服饰文化(一)主讲人:顾伟列教授第一章【本节要点】产生服饰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织物,古代麻织、丝织和棉纺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本节关键词】服饰麻织丝织棉纺织一、纺织技术的发展一、纺织技术的发展(一)麻织1.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2.远古主要纺织材料:•葛•大麻(汉麻)•苎麻(中国草)纯苎麻布(二)丝绸1.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2.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3.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应是天台山上明亮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白居易《缭绫》4.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5.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二)丝绸云锦织金锦衣织金锦残片(二)丝绸1.棉花的传入: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2.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较为普及(三)棉纺织3.宋末元初棉纺织业与丝织业同步发展4.元代中期棉纺工具有重大改进A.搅车代替铁锭,4尺绳弦大弓代替小竹弓,生产效率成倍增长B.发明了水力带动的水转大纺车C.纺织专家脱颖而出如上海松江的黄道婆黄道婆教人纺织黄道婆纪念邮票(三)棉纺织纺织技术的发展【本节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节参考文献】1.高汉玉、屠恒贤主编:《衣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十二编:工艺),重庆出版社,1995。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1.5000年前上衣下裳的形制大致形成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到了商周上衣下裳制已经定型绿衣黄裳——《诗经·邶风·绿衣》上曰衣,下曰裳——《毛传》华夏族上衣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袂长而肥大领:衣领衽:衣襟袂:衣袖缘:衣的饰边,忌间色用正色间色:调和的颜色,如:橘红等正色:原色,如:大红等衣,衣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解字》(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2.周代上衣款式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襦”分“长襦(褂)”与“短襦(腰襦)”又有单、夹之分,有面有里的襦称“复襦”贴身穿的上衣的名称:亵衣、中衣、私冬季御寒的服装还有:裘、袍裘:毛向外的皮衣袍:形制与复襦相近。当时战士冬季穿袍,贵族多穿裘,裘中以狐裘、羔裘最为名贵贫民百姓穿褐(褐以粗麻布制成,短且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经·豳风·七月》(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3.商、周时期下身穿的衣服称为“裳”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仪礼·丧服》裳由七幅布帛缝纫而成,腰部带褶,穿有带子,样式与裙相似4.春秋战国前的裤名称:绔或胫衣绔,胫衣也。——《说文解字》形制特点:无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系于腰间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化带动了服饰变革深衣式袍服作为服装的主流款式开始流行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西周贵族服饰春秋战国服饰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深衣不是礼服,尊卑共服形制特点:a.上衣下裳连为一体b.无男女式样区别c.上窄下宽,与后世的袍成筒状不同d.系腰带,上不及肋,下不及髋6.汉代衣装形制基本为深衣制丝帛品种多样,锦锈、印花、敷彩等工艺发展汉代深衣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南北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汉衣和胡衣并存、胡衣汉化的现象。1.东晋时玄风盛行,衣式宽松博大2.女性服装从深衣向衣、裳分开发展3.北方胡服流行4.衣装纹饰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影响纹饰受佛教文化影响: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生命树等纹饰受西部风情影响:对马、对狮、对羊、骆驼等(二)汉衣与胡服并存魏晋南北朝服饰(一)南北朝武士图南北朝铠甲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魏晋南北朝服饰(二)皇帝的着装釉底红凤缠枝纹瓷罐忍冬纹衣装纹饰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有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求变。1.唐代女装摒弃了宽袖大袍、交领掩胸的传统款式,女性穿着开放大胆,还喜着男装,慢束罗裙半露。——周濆《逢邻女》2.唐代男装较多保留传统款式,局部变化(流行圆领袍)胡服仍是男子喜穿的服饰(三)新潮的唐代衣装唐代妇女大袖衫隋唐皇帝常服(三)新潮的唐代衣装虢国夫人游春图(三)新潮的唐代衣装1.清代以前,宋、明服饰仍承袭汉衣定制2.满清入关建朝后,中国服饰又出现一次大变迁男子:强令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垂发辫服饰为开衩长袍,下着长裤,衣袖狭窄(袖口装有剑袖,又称“马蹄袖”)明代的瓜皮帽仍然流行女子:民间汉族妇女多沿袭旧制,南方袄衫,下配长裙;北方妇女多穿长裤满族妇女穿本族旗袍,外罩马甲(四)清初的服饰变革清男子着装清女子着装花盆底鞋黄马褂琵琶襟捻襟坎肩(四)清初的服饰变革1.配饰玉——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配饰。古人认为玉是阴阳集于一身的山川之精英,又是品德的象征腰带——妇女丝编,文武官员革制香囊、佩巾和彩缕也深受喜爱(五)配饰、首饰与面妆2.首饰簪——骨簪、玉簪(玉搔头、碧玉簪)、金银簪等钗——由簪演变而来,簪单股,钗双股胜——新嫁娘多以胜为首饰步摇——簪上垂珠耳饰——环与坠项饰——串珠与璎珞(五)配饰、首饰与面妆玉搔头青玉项链耳坠步摇(五)配饰、首饰与面妆手饰——指环和手镯。指环又称“约指”、“戒指”把指环作为定亲信物的风俗南北朝时由关外传入。手镯又称“钏”发式——常见的有:高髻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等(五)配饰、首饰与面妆玉坠玉镯(五)配饰、首饰与面妆3.面妆粉脂——始于战国,粉是米粉或铅粉,脂是胭脂,用于面部,使肌肤白皙,两颊双唇红艳。眉黛——始于战国,“黛”是画眉所用的青黑颜料眉形:西汉流行广眉、八字眉、远山眉;唐代流行柳眉等。贴花子——又称“靥面妆”。用极薄的金片、银片等材料,剪成星月花鸟等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五)配饰、首饰与面妆中国历代妇女点唇样式(五)配饰、首饰与面妆←高髻双环髻→←山字帽双髻→(五)配饰、首饰与面妆←高髻扇形髻→抛家髻花形髻(五)配饰、首饰与面妆【本节思考题】1.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2.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3.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本节参考文献】1.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二、三、四、五、六、七编),重庆出版社,1995。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以尊卑等级关系为基础,早在西周,已形成了冕服制度。(一)冠服制度1.冠类周代贵族戴的冠主要有:冕和弁。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可以戴冕,而且只用于重大典礼活动。弁是仅次于冕的男式皮质礼帽,用于一般正式场合秦汉统一中国后,对冠式作了礼仪典制的规定,冠式成为官职和品秩的标志魏晋南北朝的冠服多承袭汉冠制度,但庶民戴的头巾开始上层流行三.中国服饰文化的制度形态进贤冠的演变冕(一)冠服制度皮弁通天冠的演变(一)冠服制度乌纱帽凉帽秋帽便帽清朝主要帽式暖帽隋唐后,官员朝服与公服的冠戴和服饰搭配都有定制。其中典型冠式为进贤冠;宋代幞头方顶硬脚,两脚平展很长;元代冠服分蒙制和汉制两类:汉制袭用宋制,蒙制戴用大檐帽;明朝则以乌纱帽最为著名;清代帽顶以珠玉宝石为饰,称“顶珠”,一至三品官员帽后还饰有金花或孔雀翎。(一)冠服制度2.服装与饰品类周代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朝服,头戴冕,身穿有纹饰的袍。纹饰包括:日、月、星、龙、山、火等图案。唐代官员着圆领官袍。唐代形成品色衣和章服制度•品色衣制度:以色彩区别品秩的高低。规定帝王的服色为赫黄,饰龙纹,称为“龙袍”;三品以上官员衣紫;四、五品衣绯;六、七品衣绿;八、九品衣青•章服制度:官员进出宫门须带鱼符,用鱼袋盛之随身鱼符者,以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车服志》(一)冠服制度宋朝不再使用鱼符,但仍佩带鱼袋明朝官服以“补子”为饰补子纹饰定为九品,饰于官衣的前胸后背清代官服采用满制,以补子为饰仍沿用明制,所绣图案有所不同(一)冠服制度明代官吏织金蟒袍(一)冠服制度清代文九品补子清代文五品补子清代文三品补子清朝武一品补子(一)冠服制度丧服:死者的亲属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特殊衣帽。中国古代丧服称为“五服”:斩衰: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为一年、五个月、三个月不等大功:服期为九个月小功:服期为五个月缌麻:服期为三个月(二)丧服制度中国传统服制的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强化社会等级第二,维系以九族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小结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