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中国古代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化概述第一章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选举、推荐、征辟、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一、科举制度的产生我国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炀帝大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中国科举选官正式开始。二、科举制度的初步发展唐朝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初步发展时期。唐代科举主要分两类,一类称常举,每年考试一次;二类称制举,由皇帝根据特殊要求临时举行。参加考试的学生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央举办的学校和地方学校的考生,称“生徒”;另一类是由自修参考的考生,称“乡贡”。唐代科举分两级进行,一级称乡试,又称解试,在考生所在府州进行。第二级称省试,由中央礼部主持。考生必须通过第一级考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第二级考试。第一级考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级考试过关者称“及第”。三、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在宋代逐步得到完善。宋代实行三级考试制度:第一、二级名称和考试办法与唐代相同,第三级称“殿试”,又称“御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过关者称进士,第一名称“殿元”,又称“状元”。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改原来每年考试为三年一试。另外就是将考试的内容逐步固定化、程式化,出现“八股文”。明代也实行乡试、会试(同原来的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中乡试者称举人;中会试者称贡士;中殿者者称进士。清代在这三级之外增加了一级辅助性的资格考试,即童子试(又称小试)。童子试可分别在所属县、府、院(各省学院)参加,考中者均称秀才。中秀才者方可参加乡试,因此可以认为清代实际上是四级考试。四、科举的废除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二十世纪初,科举考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选官制度宣告废除。第二章儒家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产生春秋之际,天下分崩,诸侯并起,国家分裂,战争连年,一群群知识分子纷纷起而论道,发表解决时局混乱的看法,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儒家是其中的一派。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叫孔子。关于孔子其人,参见教材P47。二、儒家思想的主要理论体系(一)崇尚“礼乐”和“仁义”(二)提倡“忠恕”和“中庸”(三)主张“仁政”和“德治”(四)重视对人的伦理道德教育三、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儒家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产生的初步发展时期。(二)两汉是儒学的经学化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是其玄学化时期(四)宋元明清是儒学理学化时期(五)近代是儒学衰落时期第三章中国的宗教文化第一节道教文化一、道教的起源道教大致起源于上古以来的鬼神观念、春秋以来的民间方术以及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老之学。其形成为宗教派别则是在东汉末年。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为了号召起义,组织者常常利用民间流传的方术与鬼神观念,结合黄老思想宣传起义,由此逐步形成了宗教派别。早期道教主要有三支传播者。一支是以张陵为首的“五斗米道”;另一支是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第三支称“金丹道”。这三支均为道教的早期派别,但在主张上略有区别。“五斗米道”主要倡导黄老思想,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太平道主要宣传神仙方术,认为人只要通过修炼便可登临仙界;金丹道则希望通过炼食丹药,以期长生不老。二、道教的发展(一)东汉末至西晋初,是道教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二)东晋至南朝,是道教理论化时期(三)唐宋时期是道教教派混乱时期(四)宋以后,是道教定型并稳定发展时期三、道教的主要教义(一)道为万物之母(二)天道承负,因果报应(三)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至尊天神(四)追求长生不老四、道教的经典与标志道教的经典称《道藏》,《道藏》从唐代开始出第一种,以历代累有增补,并先后出版了《大宋天宫宝藏》、明代《正统道藏》、《万历道藏》,形成今天规模宏富的道教经典。道教的标志为“太极八卦图”。五、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一)三清即玉清原始天尊,又称天宝君;上清灵宝天尊,又称灵宝君;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在道观中,上清戴芙蓉冠,披云霞紫袍,居中;灵宝天尊居东侧;道德天尊居西侧。(二)四御1.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总执诸天神。2.北极大帝(全称:紫微中央北极太皇大帝)主管日月星辰、四时气候。3.南极大帝(全称: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主管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及人间兵革之事。3.后土皇地祗,主管阴阳及生育。(三)三官(又称三元大帝)1.天官,主赐福之事;2.地官,主赦免罪过;3.水官,主解除厄难。道教中又有以黄帝为天官,农神炎帝为地官,大禹为水官的说法。(四)四灵(又称四方神)1.东方青龙2.西方白虎3.南方朱雀4.北方玄武(五)文昌、魁星、八仙文昌星,又称文昌帝君或梓潼星君,是北斗魁星之外六星的总称,民间称之为文曲星,掌功名利禄。祖庭在四川梓潼。魁星,又称奎星,为北斗斗柄之星。有“五经首魁”,“独占鳌头”之意。八仙,唐已有之,到明代最后定型,他们是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汉钟离(钟离汉)、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六)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道教奉为航海女神,其庙宇遍于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地。福建湄州的庙宇为妈祖祖庭。湄州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为我国三大妈祖庙。六、道教的主要殿堂道教的殿堂通称“观”或“宫”,习惯称“道观”或“宫观”,主要由神殿、宿舍、膳堂、园林四部分组成:1.山门(殿),奉青龙、白虎。2.灵官殿,供奉王灵官,四周常奉四大元帅,即马胜、温谅、赵公明、关公。3.正殿,因派别不同供奉对象也有区别,一般供奉三清,称三清殿,也有供奉四御或玉皇大帝,称玉皇宫。除此以外,有的观宫还有其他殿堂,如真武帝君、东岳大帝、阎王、药王、财神等。第二节佛教文化概述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在古印度北部(今尼伯尔),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大约西汉时期传入我国。佛教产生后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四个发展阶段。佛教传播主要北传、南传、藏传三条路线。二、佛教的主要教义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2.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3.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根据修行的觉悟程度,佛教崇拜对象分为三等,即佛、菩萨、罗汉。佛为梵语佛陀的译音,部为觉者,已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垂的译音,意为觉有情,即能使有情者觉悟,已达到自觉、觉他的境界。罗汉为梵语阿罗汉的译音,意思是杀烦恼贼,已达到自觉的境界。此外,佛教崇拜的对象中还有很多,如韦陀、四大天王等。四、我国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佛教寺院在历史上有伽蓝、兰若、招提等称谓,禅宗寺院又称丛林或禅林。一座完整的寺院应具备七种建筑,称为七常伽蓝,因时代不同构成也略有区别,大体上包括佛堂、讲堂、斋堂、钟楼、藏经楼、僧房、佛塔。就名称而言主要有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